作者:周景勋
一. 导言:人文主义与教育
谈到「人文主义」(Humanism),我们必须尊重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且肯定人是理性的存有(being),因为「人」本身的生命是分享了天主「美好」的生命,天主用爱充实了人的生命,充实就是「美」1,故人的本性生命是「善」的,有恻忍的仁爱心,有辨别善恶是非的真理心,有羞恶的忏悔心,有辞让的正义心;由于仁爱、真理、忏悔和正义乃出于人的本性,便不属于外在任何的权威,乃由人自主地发挥的,这也是「人文主义」可贵之处,因其主张:「人的理性并不从属于任何外在权威,其目的为将人之大善,体现于有限度的存在之中。2」
我们生长在二十世纪的末期,经验到的是:物质重于生命、功利大过人格、经济发展是权利的基石、金钱可使鬼推磨,形成了心灵的失调,信仰精神的败落,人文精神只是政治手段上的一份施舍。因此,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新纪元,我们应该有新纪元的精神,重新为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作定位,即以新纪元的精神来认识自己、认识时代的需要、认识社会的革新方向、认识信仰的落实、认识教会的开放与创新;这是一种积极而进取的态度,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好能开拓理想的信仰精神和新的文化路向,以建立新基督徒的人文精神。
然而,新的开拓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必须从道统的传承中溯源,以奠定基础;但,在新与旧的交接过程,一定会产生冲突,有其「舍」才能有所「得」。于是,我们强调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如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中的《天主教教育宣言》中提及:「教育应符合人生目标,又应适于各人性格、性别、文化背景、以及祖国传统,且应向其他民族友爱交往而开放,为能促进世界之精诚团结,和平共处。而真正教育之目的,乃为培养人格,以追求其个人终极目的,同时并追求社会的公益;盖因人乃社会之一员,及其成长,亦应分担社会的职责。」(GE1)可见,人文主义教育重视人性的价值,人性的发展具有其潜质,可以配合天赋的能力,建立「完人」的生活,以人性的圆融、人格的完美,人生的幸福为其终极关怀。3无怪乎,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谈到天主教大学规程时,也将之与人文主义连贯而言:「在不忽视追求其他有用的知识之外,天主教大学应该以自由追求有关自然、人、神的最后真理为己任,现代的社会正面临着这种服务的殷切需要,也就是说,伸张真理意义的需要,没有它,自由、正义及人性尊严将不复存在。在普遍人文主义下,天主教大学当全力寻求与最高真理((天主有关的一切知识与真理。它将毫无畏惧地,并满怀热忱地去投入各种知识之路。4」
在寻求真理的学习上,人肯定了自我生存的价值,更肯定了人生的精神价值,这份肯定乃人文主义的一大长处。加上人文主义教育也重视人性的种种价值,便说出了,人生的一切努力都在实现一种本身的价值,如:「科学与哲学实现『真』、艺术文学实现『美』、道德教育实现『善或爱』、宗教实现『神圣』、政治实现国家中的『和谐』、经济实现一种社会的『公平』,以至饮食男女名誉权位之要求,都本于一种价值实现的要求,除了实现价值外,人生没有内容了。5」因为每一种的价值实现都能丰富人的生命,完成人的人格,满全人的幸福。可见,人文主义教育重视「人」的教育及其发展,其目的乃「全人的发展」,针对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提高人的德性和智性的开拓,即在提升人的存在意识与生存价值,使真实的生命导引生活中的一切行动与实践。
1. 「充实之谓美」乃出自《四书》中的《孟子尽心篇上》。
2. 陈锦子,《人文主义的教育哲学((以纽曼、赫钦斯、马里旦为例的探讨》见《哲学与文化》288 第廿五卷第五期469页 一九九八年五月出版。
3. 同上,269页。
4.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天主教大学规程》,中文版编译召集人:许诗莉 辅仁大学出版社 3页 一九九二年。
5. 唐君毅,《人生之体验》,人生出版社 一九五六年重印 78页。
二. 现时代的滥人权主义破坏了人文精神的基础
圣经中有言:「真理必会使你们(人)获得自由。6」(若望福音八章32节)人文主义精神也强调人有生存的权力、在真理中有自由的权力、人性尊严的权力、思考的权力、创作的权力、宗教的权力、维护道德的权力、公平竞争的权力,平等民主的权力等,这些权力来自「天赋人权」的思想,相应于一个生存的目的((「幸福的追求」。保障人权,可说是近代民主主义运动的目的,然而此运动的精神不能脱离人文主义的基础精神:保护真理、培养人格和智慧、印证幸福价值、容许宗教自由等。可见,在人文主义下,人权思想是非常可贵的,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大标志,亦是人类创造事幸福的一个肯定,但危险的地方在于它慢慢地变了质和被掌权者所压榨,这是时代的悲剧。人权变了质就是人将人权的概念滥用以至失去了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只顾自己的权利,而忘掉了他人及社会的平衡和需要,甚至到达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我们称之为「滥人权主义」,这是时代的盲潮,在思想层面上须有所警惕。在一些落后的地区或暴政的国家,常有压榨人权的现象,故做成了反人权;反人权是历史遗迹,在实践层面上有待清扫。7
在中国的人文主义精神中,易经所强调的生生之变易,在天、地、人三才里是有一份美的大和谐,而天、地、人正代表着自然、社会、人生三个层面的互联互动都能适得其宜,恰到好处地达至中庸之道的美善。于是,中国人文精神在中庸之道与五伦关系的规范下,自然地要求人必须注意修「德」的工夫,便造成了君权至上和父权庄严的现象,故很少谈到人权的问题。人权思想从西方引进中国,能开始落实的时期,可说是从国父孙中山先生发动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救中国为先锋,但由于中国人的传统保守思想,人权思想一直不能普遍地行于中国,再加上受共产主义或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所影响,在此不必多言。国父的民权精神(其内容不乏人权思想)只流行于中华民国所管治的台湾,以及曾被英国统治,而受西方思想影响的香港,和被葡萄牙政府统治即将回归中国的澳门都很重视人权。
然而,人权思想在未成熟地与人文主义配合之际,现代的社会思潮因太注重物质的享受,已经将人性的伦理道德观念解放,泛起功利与享乐的个人主义,人走向自私自利,只顾自己而不顾及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规律,例如:一句歧视或一句为什么不先问我意见便说自己的人权不被尊重。以下数则例子可以表达出滥人权的现象:
1. 在一则国际新闻中说:某一国家订立了一条法则,规定家长若要看子女的学业成绩,只要小孩的年纪到了六岁或以上,就必须经小孩子签名同意,否别就是歧视儿童,侵犯了他的私隐权和人权。
2. 又一位被判刑的强奸犯在法官前的抗辩:「法官大人,这是歧视,为什么那些人结婚就可以?你们为什么阻止我追求快乐!」
3. 最近的一则香港新闻,一名残疾人士控告的士司机有残疾歧视,就是指司机冷言嘲讽而没有给她提供特殊照顾和服务,协助她上车。结果的士司机被法官判罚款,其款项相等于他的三个月收入。这位残疾人士胜诉后,便公开鼓励所有残疾人士要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公平待遇。其实帮助与不帮助乃人道原则,不是公平或平等原则;多给爱心的帮助不是公平或平等的问题。
4. 再者,今日的人以「人有出生权」和「人有不出生权」作讨论。现在有很多不良的孩子常问自己的父母:「谁叫你们生了我到世界来?又不是我要到这世界来的!我就是喜欢这样!」如美国校园鎗杀案便是一个例子。8
还有很多滥人权或反人权的例子:「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也有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我愿意放纵自己,我愿意吸毒,我愿意((这是我的权利,你们管不了!」这些都是破坏人文精神的常例,显示了滥人权主义对人权的曲解,和不能保障人的幸福,维护真理,培养人格道德的价值等,使自然、社会、人性不能展现其和谐性。
6. 亚里斯多德对幸福的定义:「幸福是在于根据美德而生活的完全一生,以及与由外界环境所适当提供的外在善事物相伴随的完全一生」。见Mortimer J. Adler(蔡坤鸿译),《六大观念: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第十三章 104页 一九八六年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Six Great Ideas)。
7. 李天命主讲(苏剑华记录),《第二盲潮:滥人权主义》见《明报月刊》,一九九九年八月号 第二十四卷第八期 总四零四期 25页。
8. 同上,26-33页。
三. 重整人文精神的价值
「中国的人文主义,乃是精巧而纯正的哲学系统,它明确宣称『人』乃是宇宙间各种活动的创造者及参与者,其生命气象顶天立地,足以浩然与宇宙同流,进而参赞化育,止于至善。9」因着中国人文主义的伟大理想,人的生命便自然地被尊重,生命与生命也有着互联互动的发展,以发展自我的精神生命,务能播种生命之善和融合万物的生命。人努力的发展,都是为实现「真」、「善」、「美」、「爱」、「神圣」、「和谐」和「公平」等价值;这些价值的实现乃在于丰富人的生活,完成人的人格。10人能肯定生命中不同的价值,就是肯定了自我生命的精神价值,这是人文主义的理想和长处。11
然而,人文精神如何落实在新纪元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呢?我们可以反观二十世纪的中国,先从清王朝的解体而由国父倡导的三民主义(民生、民权、民族)所关心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法治的问题外,也深入探讨人文及社会教育,伦理秩序、道德精神、宗教现象等问题,因而展现了对人文主义的重视和关怀。可悲的是:中国在近百年来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二次的大战中,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使国民活在贫苦和被压迫侵略的痛苦里;期后又有国民政府与共产政权的斗争,以至分治台湾和中国大陆;在战争期间,人人生活困苦,自然对人文精神和文化的创作都表现的冷漠和不闻不问;这种心态在分治后,活在社会较安定的知识分子,日渐减少并有改善。再者,「二十世纪的中国,先有新文化运动,后有文化大革命,把宗教和以儒家为主的伦理、道德传统当作与科学、民主对立的迷信;另方面许多搞政治革命的野心家与政客,又把政治权力与统治当作无上的真理与法宝。希望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同胞,尽快自科技万能、政治权力至上的迷信或迷思中跳出来,重新秉持科际整合的精神和客观中庸的方法,为科学、政治、经济、伦理秩序、道德精神、宗教信仰等领域定位,使改造、革新、充实中国文化,推动社会完整,全面的社会进步及现代化,谋求全民福利与幸福之理想真正能够实现。12」
事实上,人活在天地间,人观望「天」,始觉「天」何其大;再观看「地」,亦觉「地」何其宽;人在天地间能做什么呢?天地无私地容纳了人,人也本于天性之善,唱出心底本有的爱歌,以回应生命的呼唤。人文精神就是强调了人的本性中有「善」与「爱」,故必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好能使人人在天地间活出和谐共融,因而实现生命的互相关怀,也就是对社会的关怀,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奠定文化价值,使在不同的时代中展现新的面貌。故在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新纪元,人人都有任重道远的使命,一方面必须重新寻索生命的活水源头;另一方面则需要推动人与社会的互联互动,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鼓励人与自我的修和。于是,人人当谨慎地关注到:
-在谈人权时,当注意到滥人权的祸害,以及反人权的不自由。
-人要重新整顿人性尊严的意识,不要让自己成为物质、金钱、名誉和地位的奴隶。
-整个国家社会要注重道德教育、艺术品味以及宗教情操。
-尊重生命,不能使生命物质化,也不能走上精神的极端,多调协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生存意识的强化,使人人能在「自然、社会、人生」三层面上做到互动互调的平衡。
-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不能忽略人性的真朴,提高人有否极泰来与物极必反的警觉性,且以中庸之道来调协贫富的均衡。
-政治乃治理人民的事务,使之走上合宜的正轨,而不是权力至上的欺压,让人人能活出真理中的自由。
-新的人文精神当指向心灵的环保、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推而注意生态环保和大自然的保护。
既然我们生在二十世纪结束,二十一世纪的开始,即生在新纪元的时代,我们便要有新纪元的精神,以此来认识新纪元、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与自然、认识时代的需要,就是应有一个理想开拓新文化的路向,新人文精神的价值,新的宗教信仰精神。为基督徒来说,就是要建立新的基督徒人文精神;然而,新的开拓是必须反观其根源与基础的,这便是要由「道统的传承」中作新的开展,按照圣经所言,所指:--
「该脱去你们照从前生活的旧人,就是因顺从享乐的欲念而贩坏的旧人,应在心思念虑上改换一新,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实的正义和圣善的新人。」(弗四:22-24)
除了「除去旧人,穿上新人」外,还要除去使「人、社会、自然」成长的破坏,而穿上珍惜和尊重生命,有心灵环保精神的新人。为此,人必须放眼四方,看看世界的发展,现代人的思维方向,才能了解新时代的需要。要记住,新纪元不是封闭式的人文精神时代,而是开放式的互相交谈与文化互联互动的新时代。加上「今天的时代是世界性的,我们不能关着门不认识这个世界,而来瞭解我们自己的时代,这是不可能的。13」所以,我们不应以旧观念来应付或解释新纪元,要先由自我革新做起,就是要先解放「人心」,使现今物质化了的心,回复自然真朴的善心--爱。
新世纪给人带来新希望,这希望由二十世纪的战争、科技进步、经济发达、到物质超越精神,金钱挂帅的不同转化,使人心变得物质化了,心也便死了!这一刻,我们要重新在心灵的爱中作反省:
心兮归来!
人啊!你的心跑到那儿去?
你的精神在物质中被关销了。
是不是要仰天长叹!
谁可以做「世纪良心」呢?
我希望公平、却是哀号!
我希望正义,竟是血腥!
我希望有善心人的帮助,只有贪心害命的人逞强施暴!
孔子死了,却留下了人文主义的善与仁,
老子死了,留下了慈、俭、让三宝,
佛祖死了,开拓了从苦到乐的生命超脱,
耶稣死了,却留下了爱的救恩;且复活了,为人带来了新的祭献和永远的生命;
历代的圣贤,也为了爱而奉献交付,为世界揭开了一份爱的考验和挑战;
给无情的世代,打了响响的一巴掌
但--
人依然沉醒不醒
心也因忙于物质事务而显得心死。
人呀!你的心跑到那儿去!
找回它来,
让爱心常伴你我之旁!
为此,在基督诞生二千年的新纪元,我们要在生存的忧患意识下,发掘生命的警觉性,务使人活出「心灵的环保」,就是免受物质贪婪的污染、不放纵于自私冲突的污染、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危机的污染,因为人的心灵受到污染,大自然的生态也会受到破坏;更甚的乃破坏了人本身的人性、自身的尊严和使命。于是,警觉性引导人不被物质所牵锁,且能认同生命只有活在真理中才有自由,和信仰的转化,提升人发动为真理自由抗衡的「责任感」;唤起人为建树和谐共融平等的社会而努力的「使命感」;呼吁人人为爱而服务,愿意投入参与保卫社会道德及心灵与生态环保的「参与感」。
从「责任感」、「使命感」和「参与感」,我们可以看出人先天人文的「分别性」,这是自然地肯定人的个体存在,人要自我尊重,也当尊重和欣赏别人的个别存在;同时,人也看到自己是不能单独存在,故人类由后天人文的原故组成了家庭、社会与国家,在其内产生了人伦关系,使人与人互相配搭而有一种「和合性」。人的先天人文的「分别性」要求人有一份修养:「明明德」;而后天人文的「和合性」则强调「亲民」、人要在「明明德」上达到至善境,亦要在「亲民」上达到至善,才能整合先天自然人文和后天人文的融贯:「人类由后天人文所组成的社会,仍并不能离开先天自然而独立,只有在先天自然之上,加进了后天人文,所以先、后天亦应是合一的。这纔是人类天性的完成。这里面包括着分别与和合,在其和合中则仍还有分别。14」
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影响了历代的中国人,其所关注的「明明德」与「亲民」人文精神,有着共同的目标:「大同」的家庭与世界,这是一个人文精神的重新提升;此刻,人是不会失去天赋人性的分别性,却保存了「人之初、性本善」的价值肯定,也看出其平等性;同时,也强调了后天的导向:「性相近、习相远」,故后天正确的教育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文化教育」与「心灵道德教育」有启导人在「亲民」中走向和合性。
由是,基督信仰中的十字架神学可以作为我的跨进二千新纪元的反思;因为十字架爱的精神正是标记着爱的分别性与和合性的相融;就是说:十字架有「纵的一面」与「横的一面」的相交融。「纵的一面」表达了信仰基督的人要做个脚踏实地,与大地广土的世界有着息息相关的生命气息,和顶天立地的活在地上,不是在虚幻的妄念里,且常仰天盼望,寄望永远生命祝福的基督徒,此际的基督徒必常与天主会晤谈心,务使自己多认识天主和天主的计划。
「横的一面」揭示了基督徒要用只手拥抱世界,将心中的爱倾流与人分享,好导引人相亲相爱,在自我的奉献与祷告中建立共融的教会,和谐的社会,和平的世界。
从十字架神学的反思中、实在要说明:「人类社会的存在,即一本个人求真求美求善之心,当此心真实的表现为一客观的求真求美求善的精神时,刀能创造出文化。((人类心灵求真美善之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在创造人类文化之过程中,有种种不同的表现。((这表现分作九个领域,即知识技术、生存技术、艺术、文学、经济、政治与法律、道德、宗教、教育。总之,人生之一切努力,都为实现一种价值。15」
中国基督徒在儒家的「明明德」和「亲民」以至于大同的至善,正与十字架神学的纵横反思作一个调协,说出了中国基督徒对人对神对各种文化价值都作了一正确的肯定,盼望着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重新整合,使人的心灵得到安定与幸福,因为:「如果丧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撑,财富的追求欲望就必定会丧为纯利欲的冲动,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涨,人性的泯灭,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16」
9.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一九八五年二月六版 86页。
10. 同注5。
11. 李震,《理性与信仰:追求完美的双翼》,辅仁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六月 哲学篇 226页。
12. 同上,《盼中国知识分子之人文主义精神更上层楼》,343页。
13. 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中文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第一版第八次印 引言 5页。
14. 同上,21-23页。
15. 同注11,210页。
16. 同上,350页。
四. 寄语:中国基督徒在本土文化中活出基督
中国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内容强调「德成于内,文见乎外」,就是除了重视礼乐教化外,更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和谐关系,标立个人的自我道德修养:「明明德」,以及生命发扬之亲爱人人的「亲民」精神。为展示二个不同层面的人文理念之互联互动,我们可以有二点的强调:
其一是在于转化个人的气质,使之合乎伦理道德的规范,成为有道德的人。
其二则规范整个社会、国家的秩序,使之和谐而治,安居乐业。17
这二个中国道统的理念乃奠基于真美善上的,有历久不衰的真理,与基督信仰有着一份融通的开放性,正等待着与基督信仰的介入。笔者深信基督信仰是超越文化的,且基督降生神学有着阔面的思域,即基督的降生是进入文化中,复活后的基督再降生就已经超越了犹太文化,而融为希腊文化、再融合罗马文化,融入世界各民族、各地域... ...也融入中国文化中。这种融通推动了宗教的交谈,教会也欣赏其他宗教,如回教、印度教、佛教、道教、孔教等宗教的真理启导,且能与不同宗教合作,齐心为社会谋求幸福,推广心灵道德的教育,为世界创造和平等,这些思想与行动导使教会落实于本地文化,使不同的文化也能活出基督的真貌。
故此,在新纪元的中国基督徒人文主义必须重新启导人对人性与真我的了解;中国基督徒的人性观基础在基督的爱与中国文化中的强调的仁爱与慈悲:--
爱是生命的本质
因为天主是爱......
爱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爱所开显的生命活力就是宽恕
--推己及人与正己正人
宽恕为人带来共融与互动
爱的精神是人性尊严的被重视
人性尊严赋予人生存的权力
让人在「真理」中活现自由
使人在「生存」上有平等与人权
为尊重人性的真美善
为重视生命的定整
生命要有觉醒
人要有受教的心
精神的跳跃
发扬生命的光明面
人要不断地更新自己以至发展自己
创新一切以求进步
指向着--
自我生命的超越
无执于物我
... ...于是
人明白万有总归于基督(弗1:10)
在十字架上作爱的奉献
一个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心--
中国基督徒的人文精神
超越人、地、事物
默默无言
超越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万物... ...
静观中的等待
建立世界的和平
心灵的和谐
社会的共融
自然的平衡
「天地之大德曰生」之生生仁德
泽及万有
万有以德配天之通贯相融为准
--立真处
明善处
知美处
于是,我们本着人文精神,将信仰配合个人的灵修修养,社会与国家的秩序,为自我生命的立德,社会国家的和谐作一些信仰与文化交融的反省:
1. 中国文化中的修养工夫,历代都强调修德成圣,其方法不离反省、改过、静观、返朴归真、养心寡欲、心斋坐忘、明心见性等,这正是灵修的工夫,正等待基督信仰的融入,作一个超越文化的交融。为新纪元的来临,灵修的交融可展现为新时代伦理道德的重整和基督徒人文精神的反思。
2. 我们肯定:在中国人文精神中有其民族性的文化表达,其中的宗教、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的表达,都记载了中国人的心路历程与文明进步。
3. 基督信仰展示了救恩的临现人间,这救恩是普世性的,如「月印万川」般地覆盖整个世界,融入不同文化中,却保留不同文化的特质和独特性,如道德意识,生活价值等;也显示了信仰与文化的共通性,即在同一的终向下共同朝向一个大目标,相辅相成的交融,使人的生命趋向至真至美至善的境界,所谓「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4. 中国文化的开放性远自二千年前已有文化的大综合:原以道德修养为首的儒家思想和以意境消遥为主的道家文化,接纳了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且让佛教的精神融入中国儒道的文化中,故有引道释佛、引儒解佛的现象,形成了中国文化中儒、道、佛的合流互动。今日,我们中国基督徒也以一个开放的态度,以尊重信仰与文化的交融,接纳基督信仰的介入中国文化,引儒解释基督信仰,也引道佛与基督信仰作互动的融通。培育中国基督徒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对文化和社会变化有敏锐的应变与回应的能力,视信仰与文化交融为福传基要,亦是每一位基督徒的责任,还要积极参与推进关社的互联互动、关怀弱小贫困的兄弟姊妹;这样,我们要以「基督中国化」的口号落实在中国人的生活里,让世人在中国基督徒身上看到基督,让教会也在中国基督徒身上看中国人。
5. 在新纪元中,我们在生存的忧患意识下,要有生命的警觉性,人不可再被物质所牵锁;要认同生命在真理中的自由,美善中的修和,信仰中的转化,发动为真理自由抗争的「责任感」;唤起心灵美善而为建树和谐、共融、平等的社会共同努力的「使命感」;呼吁人人为爱而服务,愿意投入参与保卫社会道德及心灵上世纪良心与自然生态环保的「参与感」。因为「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庄子德充符篇)。但,为什么我们都常因自己的好恶而伤害自己的天性,也伤害大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共融呢?中国基督徒的抉择本是积极的;所以,在新纪元的来临,当有一个「爱」与「舍」的抉择:--
我要将自己的血洒下,
为换取新生、自由、爱情、平安、宁静...
我要将自己的肉留下,
作为粉碎虚伪、欺诈、暴政、剥削、不义...的见证。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跨越希望的门槛》书中说:「公元二千年是我们应该更团结的时候,更乐意开步走向基督在受难前夕所祈 祷的那种团结。这种团结的价值无穷,在某种意义上,这涉及世界的未来, 也是天主的国在世上的未来。人类的脆弱和偏见不能破坏天主对世界和对人 类的计划。如果我们确认这一点,我们就能怀着某种乐观的情怀展望未来。 我们也能够全心相信『在我们中间开始这美好工作的那位,必予完成。』(参 阅斐一:6)」
愿我们将自己与社会放在爱的洪流中,得享生命的共融合一:「仁者浑然与天地万物一体」;
愿我们将自己和社会放进希望里,使世界得享幸福与和平;「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愿我们将自己和社会放在朴素里,使大自然的和谐为万有的生命带来生生不息的创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万象斐然,永恒不息」;
愿我们的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不同理念((都能彼此对话,放下偏见,为真理共同服务,使人人活出真善美圣。「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庄子渔父篇)
「我的肉身和我的心灵虽已憔悴;
天主却永是我心的福分和盘石。
看,远离你的人必将趋于沉沦,
你必消灭一切背弃你的人民。
亲近天主对我是多么的美好,
只有上主天主是我避难所。」(咏73:26-28)
17. 《哲学大辞书》,第一册 辅仁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三 「人文化成」 69页 「人文化成论」乃唐代吕温之文,大意指依凭人自身之德能,制作一套文化规范,用来教化世人,使之完成文化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