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常怀感恩之心
    七月中旬,应邀到澳门及东马巡回演讲。跟往常一样,免不了会收到许多教友们赠送的礼物,但由于行程紧凑,来不及拆阅,只好全塞进行囊,待回国再说。

  八月初返台,整理行李时,才一一拆开来看,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但是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却是在澳门时收到的第一件礼物──一个小巧玲珑的银盘。

  抵澳的次日傍晚,突然接到一通电话,听筒那端传来一阵兴奋又激动的声浪:“李神父,我是志文啊!还记不记得我当年在师大念书时您常接济我的事情?今天下午我从车内,远远见到一个人很像您,而正巧在您身旁的那个人又是我的同事蔡老师,所以我回家后马上拨电话向他打听,果然证明下午见到的就是您。所以就向他要了您的电话号码,以便跟您连络。您知道吗?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好想念着您!今晚我带家人过来看看您。”还没来得及答腔,对方早已把电话给挂断了。

  搁下听筒,遥望着远处海边落日的余晖,我试着在尘封已久的记忆深处,捕捉他的长相和昔日的情景。

  那已是十三年前的往事了!我当时住在耕莘文教院,担任台北总教区天主教大专同学会的总辅导。

  一天下午,一位瘦弱而脸色稍显苍白的青年来见我,以微抖的广东国语向我表明来意:“我是王志文,是来自澳门的侨生,目前就读师大中文系一年级,由于家境清寒,生活费不够用,也没钱买参考书,所以有同学介绍我来见您。不知道神父是不是可以帮助我?不过,我只是念过教会学校,并没有受洗。”

  任谁见到他那乞怜的眼神,都难予以拒绝。于是我安慰他说:“受不受洗并没关系,因为基督徒的爱是有爱无类的。耶稣当日不但爱犹太选民,也爱外邦人不是么?只要你真的有需要,教会自然会尽力帮你忙的。”

  从此之后,四年期间,他每月都会准时到耕莘文教院来见我,除了领取虽然不多,但却足够度过难关的补助外,同时也会向我报告他生活的近况。

  其实,这件往事几乎早已消失在我的记忆里。没想到九年后的今天,却因着一通突来的电话,顿时又鲜活了起来。

  此刻的心情,显得有些激动与好奇,倒想看一看,昔日那位羞涩而自卑的青年,如今又是怎样的呢!

  晚上八点半,志文带着妻子和女儿来见我,就像一个久别离家的稚子,不停地向父亲诉说着别后的离情和种种的遭遇:“九年前我师大毕业,立刻返回澳门,在母校任教。一年后跟秀芳结婚,她是马来西亚的侨生,我们是师大前后期的同学,她高我一年。我们的小女儿芳芳也已经五岁了,现在上教会办的幼稚园。秀芳也在一间公立学校教书。

  我们刚组织家庭的时候,生活仍然相当清苦,一切都从零开始。但是我们互相勉励,咬紧牙关撑过去。经过几年的奋斗,总算苦尽甘来,现在不但有了自己的房子,而且还拥有一部小轿车呢!秀芳明天就要先带女儿回娘家探亲,我过几天也要飞过去跟她们会合。”

  那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无法畅谈。但是能够见到昔日那位害羞而自卑的青年,如今显得英姿焕发而又充满了自信和进取心,我内心的喜悦是很难用笔墨形容的。

  临别前,他很不好意思地把一盒东西默默地塞进我的手里。站在一旁的秀芳连忙向我解释说:

  “志文常常向我提起您当年对他的种种照顾与恩情,如果没有您及时的帮助,我们今天就不会过得这般的幸福与美满了。

  志文还常常告诉我,您常常提醒他说:‘这些钱是一位善心人士帮你的,他并不要你还。不过,我倒希望日后你的生活情况改善之后,也能够去帮助那些需要你接济的人。好让这份爱心能够不断地延续和扩展下去。’这几年来,只要志文知道在学生中有缴不起学费的,他都会尽力去帮助他们。

  这份礼物是下午给您通完电话后,我们匆匆忙忙赶到银楼订制的,表示我们一家人对您的衷心感激,希望您务必收下。”

  望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修道院斜坡的尽头,我走进小教堂,默默地感谢天主这几年来对他们的眷顾;更祈求天主降福昔日在志文最艰困时,向他及时伸出援手的那位善心人士。

  冥冥中,耶稣昔日治好十个痲疯病人的那段熟悉的情景,又再度在脑海里浮现:

  有一天耶稣往耶路撒冷去,路过撒玛黎雅和加里肋亚中间,当他进入一个村庄的时候,有十个痲疯病人迎面而来,远远地站着。当他们一见耶稣的时候,就一齐高声呼求说:“主啊!求你可怜我们罢!”耶稣定晴一看,立刻就明白是要他治好他们的病。于是就依照法律的规定,吩咐他们说:“你们快去让祭司们检验罢!”当他们去的时候,病也就好了。其中有一个撒玛黎雅人一发现已经痊愈了,立刻就跑回来归光荣于天主,并且跪在耶稣跟前,感谢赐他重生之恩。就在这个时候,耶稣却带着伤感和不解的口吻对他说:“被治好的不是一共有十个吗?为什么却只有你一个回来感谢我呢?其他的九个人到那儿去了?”

  爱原非交换,更不是买卖,所以施予的一方原不应期待对方的任何回馈。基督徒的爱更应当如此。但是无可否认的,如果接受施予的一方能有感恩之心的话,不但可以令施予者感到欣慰;而爱德的善行也将会因而显得格外的光辉和灿烂。

  记不得是在那一本书上,曾读过这么一句令人沉思的话语:“感恩的心,乃是蒙受天主更多降福的先决条件。”人与人之间的施与受,不也应该是如此的吗?

  走笔至此,不能不连想到目前我们社会上不断发生的动乱与不安。是不是我们早已忘记了什么叫“感恩”了呢?

  我常想:如果我们懂得珍惜我们已拥有的,我们不是就可以多享有一分“知足常乐”的幸福吗?如果我们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能常怀对天主、对国家和对别人的感恩之心的话,“明天会更好”就不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或一句永远无法实现的美丽口号了!

  此刻,面对着桌前刻着“深恩难忘”而又闪闪发光的银盘,心情反而突然变得错综复杂了起来!

(中国时报77.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