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医师与宗教信仰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医师不但名利双收,而且活得要比别人长寿。但是,后一种说法,现在似乎需要加以修正了。

  “随着医药的发达,国民平均寿命相对提高,超过七十五岁以上,然而济世救人的台北市开业医师寿命却比一般国民短十年,形成‘短命’医师,‘长寿’国民的现象……。据台北市医师公会理事长吴坤光说:根据统计,七十五年全国人口平均寿命,男性为七五点○五岁,女性为七八?七六岁,可谓长寿了。然而台北市的开业医师最近十年平均寿命仅六三点七四岁,其中内科系统医师六八?一六岁,外科系统医师六一?九八岁。比一般国民平均寿命短了十年。”

  读完这则新闻报导,的确令人感到惊讶与不解。因在一般人的想法里,认为医师们都是联考的佼佼者,不但精研医学,也通晓医术,在养生之道方面更是比任何人知之都详。照理说,寿命应该比别人长才对,又如何可能反而比一般国民平均寿命还短十年呢?关于这一点,吴理事长曾作如下的解释说:

  “医师工作及精神压力沉重,有些专科医师生活、作息时间不正常,每天接触的都是生、老、病、死,痛苦多于快乐,加上医疗纠纷、疾病传染等忧虑加诸于身,健康自然受到影响。”

  没想到被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学子视为崇拜对象的医师,竟然会活得如此般的艰苦与“短命”,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希望有志悬壶济世的青年,切勿因此而裹足不前才好。

  照理说,在一个有志行医的青年人心中,似乎早就应该有了面对一切困难与挑战的足够心理准备才对,所以我想,在所提出的众多影响他们寿命的原因中,可能还存在着更深一层理由。希望下面的故事,能够为医师们带来一些启示的作用。

  在我辅导过的天主教大专学生中,有不少是学医后成为名医的。在跟他们的谈话中,他们常会跟我分享一些他们行医的经验与感受。其中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面对病人死亡时,他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与“挫折感”。

  在他们当中,有一位女医师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这位女医师是来自港澳的侨生,台大医学院毕业后,立刻考取美国医师执照。但她却宁可留在国内为自己同胞服务。目前在一家规模最大的私立医院的一个部门担任主管。

  最近有个机会跟她见面,问起她近况如何?同时也希望她谈一谈这几年来看顾病人的经验与感受。她感慨万分的说:“神父啊!真是一言难尽!但是让我感慨最深的是,当我每次面对病人即将死亡的时刻,我总是有着一种很深的‘无力感’与‘挫折感’。说起来倒满好听的,在校成绩优良,毕业后又马上拿到美国行医执照,如今在国内也已当了好几年医师了。但是,当我面对一个垂死病人的时候,这一切却又都帮不上忙。那种爱莫能助的感觉,实在令人感到难过。幸好,我是一个教友,信仰告诉我们:SK;生命不只是指现世的几十寒暑而已,人还有着来生。所以死亡并非生命的结束,而只是存在的改变而已。更何况我们相信,人死后可以获得永生。就是凭着这个信仰,所以我才能常常怀着一颗平静的心和一股继续干下去的勇气和毅力。往往在我尽心尽力之后,我会把病人交托在天主的手中,并且时时为他们祷告,求主降佑,赐他们早日康复。”

  有人说,如果想了解人生的话,除了战场外,最好的去处就是急诊室了。但是,我想,偶尔去一、二次无妨,如果待久了,恐怕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也许会对人生更感到绝望也说不定。

  因此,如果医师也能有一种宗教信仰的话,不但为个人将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柱,对病人来说,也同样可以受益。据我所知,在许多天主教与基督教所创办的医院里,设有教堂或祷告室,并且规定全体医护人员每天上班之前,都必须聚集在一起读圣经、祷告和唱圣诗。我想,像这种从宗教信仰中汲取精神力量的作法,应该是医护人员开始一天工作最美好的方式吧!

(自由时报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