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一个属于儿童的时代”,我想,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才对。我们光从电视萤光幕上那五花八门的婴儿日用品广告,和街头巷尾如雨后春笋的儿童才艺班,就可窥其一斑。
常言:“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所以尽心尽力培植下一代乃是世界各国视为最好和最重要的投资之一,这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在这一切努力的背后,似乎也存在着一些不容易被父母察觉的问题和危机,不容我们漠视。
最近有位我专栏的读者,也是我们教友,打电话来跟我说她读完我那篇〈色魔班迪的告白〉后的感言;同时她还提到一件令人听后觉得很感慨的事情。
她说,她有个邻居,是一个大学毕业的年轻太太,她每天晚上几乎可以听到邻居太太打骂孩子的声音,而她打孩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孩子调皮不听话,或功课不好,而是因为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求好心切的心理使然。
这个时常挨妈妈打骂的孩子是大女儿,现在读小学三年级,在校成绩是班上第一名。妈妈可能认为女儿资质高,是个可造之材,所以除了学校的功课外,还逼着孩子去才艺班学书法、心算、钢琴;最近正流行小朋友学英语,所以也要她报名参加。
试想,一个才八、九岁的小女孩,光是学校的课业就已快把她压得透不过气来了,现在还加给她这么多课外的东西,她又如何承受得了呢?因此,偷懒、反抗总是免不了的。但是结果反而挨更多的打骂。
据说有一天,这个小女孩不解地问她母亲说:“妈妈,为什么您常常要骂我或打我?我感觉您并不爱我嘛!”
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但是如果父母的爱对子女造成如此的伤害,是有待商榷与斟酌的。
这个故事中的妈妈之所以那么严厉地对待小女儿,原是出自爱心,只是爱得不得体而已,才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下面的另一个故事,让人更感到不可思议。
去年暑假,我们教堂里为念小学的小朋友们举办了一次暑期儿童道理班,让孩子们多学习一点儿教义。
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教友陆续前来教堂望弥撒。在教堂前我碰见一位很熟的朋友陈先生,由于没见到读三年级的女儿来参加主日学,所以我顺便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她没有来是因为她妈妈要她星期天去学书法、钢琴和游泳,没时间来教堂。”我当时很纳闷地问他:“您太太不是老师么?照理说不应该加给孩子这么多压力才对呀!”想不到陈先生一脸无奈地说:“没办法呀!我太太说,她们同事个个都把孩子送去才艺班学东西,如果我们家女儿不去学的话,会被人家笑话的。”
想不到人人歌颂的伟大母爱,会因社会的压力和虚荣心而蒙上一层阴影;而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反而变成这两者的牺牲品了。
怪不得有一次在教友家中聚会时,我看到他们的小女儿坐在电视机前,看得津津有味,简直到了浑然忘我的地步。后来我问她爸爸,为什么孩子会显得如此般的兴奋,才发现原来孩子就是因为要应付沉重的课业及课外的功课,根本没时间让她享受一般儿童观赏卡通的乐趣。
父母望子成龙成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能顺其自然,适可而止的话,恐怕容易导致弄巧成拙和揠苗助长的反效果了。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位教友告诉我说,她有一位好友,这位好友是个有两个女儿的妈。据说这两个宝贝女儿在国内读书时,不但在校名列前茅,而且由于妈妈调教有方,所以才艺也出众,令许多家长羡慕不已。
就在两年前,妈妈把她们送往美国当小留学生去了,父母则仍留在国内发展事业。没想到两个女儿才去不久,竟然经常翘课。这固然是因为父母不在身旁,无人管束;但据说更是由于在国内时,妈妈逼着她们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学各样才艺上,根本不让她们有自己的时间娱乐。如今到了国外,自然想找回一些补偿;或许这样做更是为了表示“对母亲的抗议”也说不定。
有位影视双栖的名女演员告诉我:“我是既爱我的妈妈,但也不能不‘恨’她。因为从小她就把我送去学各种才艺,所以我才可能成为今日的我和这么有成就;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也不能无憾。因为小时候时间都花在学艺上,根本就没时间过一般儿童正常的生活。”
台视“空中图书馆”的主持人曾介绍过两套有关儿童的优良刊物:《咪的成长》与《小咪的天空》;同时还特别访问了作者,即“平安夜”名主持人及曾经荣获全国十大杰出女青年的凌晨小姐。在访问的末了,主持人请她给观众朋友中的父母们一些建议。她说:“做父母的,应设法给小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无法设计的。”
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德蕾莎修女在一次演讲中曾说过:“孩子是天主给家庭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是不是该特别珍惜和保护他们呢?
(自由时报7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