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内治安与社会风气日益恶化的程度已到了亮红灯的严重地步,内政部许水德部长迩来正仆仆风尘,积极展开拜会各宗教界领袖的活动,希望借重宗教教化与净化人心的功能,协助政府达成改善社会风气及维护治安的目的。
在社会大众均一味追求金钱财富,沉溺在物质享受,而与大众都有密切关系的宗教反而愈来愈不受重视的今日,无疑地,许部长的这一举动,给宗教界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因为往后宗教界必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深信,政府的此一呼吁,必能获得各宗教界的热烈回响。
笔者忝为传教士之一,对于这则新闻除了表示欢迎之外,愿借此一角提出个人的一些管见。
一般说来,正信的宗教和提倡迷信与功利主义的宗教有别,不可混为一谈。
正信宗教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与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宗教是社会上一股精神稳定力的泉源:人与禽兽之主要差别,不只在于人有理性而已,而更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所以,人除了有物质的需求之外,更需要有精神生活的满足,否则很容易导致精神失调和心理不平衡。为此,一个社会如果只注重物质建设,而未能同时重视精神建设的话,就如同把房屋建立在沙土之上,经不起风吹雨打,很快就会坍塌了。而宗教即是发展精神生活的最佳途径。一个人没有信仰,生活就会失去方向,人生也找不到归宿;一个社会没有宗教,必然会失去精神的安定力。
宗教可以弥补法律之不足:社会是否安定,多赖法律之是否能够维护。但法律本身却也有其限度。例如,当社会大众尚未养成守法习惯之前,法律往往只能限制一个人外在的行动,而无法约束人心。在此情况之下,一旦没有受罚的后果,有些人还是会以身试法。然而,宗教却可弥补此方面的不足,它不但可限制人外在的行为,更可约束人心;而人心一旦受到约束,自然就不会有违法情事发生。
宗教助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目前社会之所以乱,跟许多人对于自由的误解与滥用有很密切的关系。他们以为,自由就是从心所欲或为所欲为,完全凭个人主观的好恶为准。殊不知自由之行使,必须情、理、法、良心、伦理与道德都得兼顾。如果从宗教立场看,则更需要顺从天意,当然更不可侵犯他人自由,如此,始可作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宗教劝人行善避恶:宗教往往有因果报应的说法。例如:“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十诫”、“七戒”等,都是在助人行善避恶,做个好人。
宗教给人灌输清心寡欲与淡薄名利的人生观:人的欲望太多,所以常常无法满足,而宗教却教人要知足常乐,视荣华富贵及名利为过眼烟云;同时也提倡为人群服务与牺牲的精神。
宗教鼓励人发扬利他的精神:国人素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及“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想法,因而常被批评为缺乏公德心。像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与作风,实在是人与人之间的大敌,也是国家之不幸。因为这种心态,很容易造成把别人视为满足私欲的工具,甚至损人利己也在所不惜。如此,社会又岂能不腐败?而宗教则是利他的,它不但要求人独善其身,同时更要兼善天下,例如“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及“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即是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像耶稣“舍己为人”的精神,则是宗教最高的境界了。
宗教要求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一个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里,自然很容易造成对别人苛求而缺少自我要求和反省的习惯。如此,常常会对别人表示不满和挑剔。而宗教则要求人律己要严,待人反而要宽。像圣经上说:“怎么,你为什么只看见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对自己眼中的大梁竟反而不理会呢?你怎能对你的弟兄说:让我把你眼中的木屑取出来,而你眼中却有一根大梁呢?因此,先把你眼中的大梁取出,然后你才看得清楚,以便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这段耶稣亲口所说的话,对我们目前的社会,照理说应该更具有暮鼓晨钟的警惕作用才对。
宗教强调恕道:恕道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到了今天,恕道却似乎慢慢地被国人所淡忘了。目前,报复的行为在我们的社会上到处可见,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真是怨怨相报,仇恨何时了?唯有宽恕,才能化干戈为玉帛。
而恕道在各宗教界里却一直被重视着,并不因时代的改变或社会风气的恶化而稍减。圣经上就有耶稣的教训:“如果你们不各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在他教导门徒祈祷的时候,他要他们这样向天父祈祷说:“求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我们深信,唯有藉宗教的教化功能,恕道方能重现光芒。
宗教培养人具有一颗爱心:爱是神圣的,也是人人所企盼与追求的。在我们目前的社会里,“爱”这个字,可能是最常被用的字,但却也是最容易被误解和被滥用的,甚至有不少不法之徒,打着爱的招牌,私底下却从事敛财骗色的勾当。殊不知这种罪恶的行为是对爱的最大不敬与污辱。在宗教里,对爱有相当明确的阐述。例如在圣经里对爱的真谛就已有很美的诠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家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而圣经上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彼此相爱”。同时也告诫教徒说:凡你希望别人为你做的,你就先为他做;凡是你不希望别人对你做的,你也不要对别人做。
宗教给人带来心灵的平安:处在千变万化的今日世界及在国家治安与社会风气日趋恶化的社会里,人们心中最缺乏的,莫过于内心的平安与宁静了。不但大人如此,连稚龄的学童也是如此。据最近对数千学童所做的调查显示,他们都认为,如果他们是总统的话,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消灭社会上的黑枪及绑票。由此可见,一般社会大众是如何的缺乏安全感。其结果,容易造成人缺少耐心、暴躁而又易怒,时时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之下。在此情形之下,又如何能有内心的平安与宁静呢?虽然,社会的治安与风气的改善,并非一蹴可几,但是藉宗教的力量,我们还是可以获得内心的平安与宁静,例如用静坐或祷告的方法,就可以帮助人达到这种境界。
从以上简单说明可以看出,正信的宗教对社会的确可以产生不少正面的影响;相反地,提倡迷信及追求功利的宗教对于社会则是利少弊多。关于这点,对宗教有深刻认识与研究的瞿海源教授,于四月二十七日中国时报题为〈宗教能净化人心,但……〉的一篇方块中,曾指出:“证严法师近年来以其慈悲心感召了数十万人,他们积极投入慈济的功德事业,他们慈悲奉献的精神为台湾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流,为纷乱的现实理出一丝希望的头绪。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又悚然发现出一些宗教正加速商品化,藉金钱游戏的风潮,聚敛自己的偏财。不仅持续藉六合彩推出神明牌,更甚而贩卖神像和吉祥以满足人们求财的普遍心理。
在浊世出现了难见的清流,是来自宗教;但滔滔浊流加速蒙蔽甚至席卷人们仅剩的一点良知,这也是来自宗教。”
瞿教授毕竟是一位专家学者,故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宗教界的时弊,实在令人敬佩。
为此,我们切盼,在政府借重宗教力量以改善社会风气与治安的同时,能够对这点加以重视。
其次,虽然各宗教界对这次许部长的呼吁,深信都会给予热烈的回响,但在此我们也愿意指出,宗教力量之发挥如果没有国民教育之配合,实在很难达到移风转俗的目的。关于这一点,瞿教授在同一篇文章中也有所说明:“内政部许水德部长最近拜访宗教界领袖,希望他们对转移社会风气提供积极贡献。有些宗教领袖应允在布教的时候多讲点‘道理’,也有宗教领袖认为信徒因为有信仰不是问题,倒是对那些不信教不来听道理的人,他们无从着手。”
其实,对此遗憾,西方的作法与经验,也许可以供我们借镜与参考,即把宗教教育纳入正轨,以广收普及之效。
叶荣福先生在去年十二月十六日《益世评论》上,一篇题为〈宗教教育应纳入正轨〉的文章中指出:“去年五月,司法院院长林洋港先生于访问欧洲七个国家之后,曾感慨系之地表示,欧洲国家在宗教教育方面所受的薰陶,的确是一股安定社会的力量。反观我国,却只懂得烧纸钱、画纸符。面对台湾当前社会的问题,功利主义兴盛、社会治安败坏、黑枪泛滥、暴力横行、色情猖獗、生态环境恶化。这些问题都和我们的国民教育有关。可是我们的国民教育却一点也不提到宗教,只崇尚科技,以为科技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教育部一直不愿意将宗教纳入国民教育,却无视于民间宗教的泛滥,以至于造成国民对于宗教一直无法建立正确的认识,连知识分子也普遍认为宗教是无稽之谈。”
去年十二月四日至六日,辅大为庆祝建校六十周年所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宗教教育与中国社会之发展”为主题。与会者来自欧洲、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会中一共提出了二十七篇论文,甚至也有大陆学者提供宝贵的论文和资料。这些论文的内容涵盖了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与民间宗教。在会中,学者们就宗教信仰对民族文化之提升与对生活的重要性,曾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与建议。与会的专家学者们都一致认为,今日唯物无神主义之所以会在世界各地弥漫,世人盲目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实在与一些从政者与知识分子有关。由于他们对于宗教没有正确认识,而把宗教视为迷信及相反科学,因而加以轻视和无情的打击。其结果,造成了道德败坏、人欲横流。而最令人担忧的是,天理与良心已不再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不再把为非作歹视为可耻。因此,与会的代表们期望,在我们国内能够给青年学
子们提供美好而积极的宗教教育。
去年有一天,教迋驻华代办斐纳德蒙席到天主教辅仁大学参观,由校长派一位神父陪他到各院走走。那位神父一路上向他说明学校有多少系及学生人数,在言谈中,代办突然间问他学校有什么宗教课程。神父说除了人生哲学这门较有宗教气氛的必修课程外,就没有别的了。当时代办不解地问:“这是一座天主教大学不是吗?为什么不多设置一些其他宗教课呢?”那位神父当时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无话可说。(益世评论,七九、四、一)
其实,在民国建立之前,在我国的教会学校里原是有宗教教育的。到了民国初年,由于当时知识分子及一些政府官员认为天主教与基督教都是侵略中国及中国文化的欧美帝国主义,而且又与现代的科学有矛盾,所以教育部不再承认宗教教育,教育法令也禁止在私立学校以宗教为正式课程,并且不准学生参加宗教礼仪。如今观念虽改,但情况依旧,到底原因何在?辅大校长罗光总主教在上述那次讨论宗教教育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曾有扼要的说明。罗校长说:“现在我们若问政府官员和社会知识分子,大家都不说天主教和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也不愿说是迷信,然而却又觉得宗教和教育不相关。这是因为中国历代对于宗教的观念,只知道是人和神灵的关系,这种关系仅只是求福免祸的关系。天主教和基督教则肯定宗教信仰为人生的基础,包括人生的各部分,人生的目标和人生价值观,都以宗教信仰而定。教育既为培养人格,便应该有宗教教育。”
我想,罗光校长以上的这段话其实也适用于其他宗教。
也许,有人会担心,如果宗教进入学校,会不会有传教之嫌。而其实,学校设立宗教课程与传教可说是两码子事。设立宗教课的主要目的,是在于让青年学子在宗教气氛的薰陶中,达到耳濡目染的目的。受洗与皈依与否,那是个人的抉择,不需要混为一谈。
据报载,许水德部长曾访问李总统的家庭牧师翁修恭,请他在维护治安与改善社会风气方面能提供一些贡献。而翁牧师除了当场表示欣然接受外,同时也表示有机会时一定会向李总统建议,在学校的课程中把宗教的介绍也编入,且最好由国中开始,以便使年轻人对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有所了解与尊重。
我们寄望翁牧师的建议能够被重视,并且得以早日实现。因为宗教如果真的想对社会产生普遍而又深刻的影响,把宗教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应是正确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我们乐观其成。
但是,话也得说回来,即使有关当局同意这样做,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因此,如果能够先在各级学校内鼓励成立宗教研究社,或经常邀请一些宗教人士前往做专题演讲,倒是可行的办法。
在此,我们诚心祷祝许部长的“沿门托钵、心灵扫黑”行动能够顺利推展,并早日获得丰收!
(自由时报7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