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自尊尊人
    据日前报载,前副总统谢东闵先生于六月初应邀到中部一所专门培植师资人才的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由于演说时发现台下不少同学在讲话,遂多次要求他们安静下来,且一再解释这是出自“爱之深、责之切”的心理。

  我相信有不少人跟我一样,在读完这则新闻后,心中感慨良多。我当时的感觉是:他老人家之所以会一再向同学解释的背后,似乎意味着,怕会引起他们的不悦和反感。

  连日后即将为人师表的学生,对一位为国为民都有贡献的长者,都能如此的不尊重,将来又如何去春风化雨,作育英才呢?

  其实,像这种情形,在我们国内已经是司空见惯了。笔者由于常有机会演讲,所以像这样的经验颇多,而其中有两次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第一次是在数年前应邀回大学母校向数百位学弟学妹们作一次专题演讲。由于是抱着回馈母校的心情而去,同时主持人还特别介绍我是第一届毕业的校友,所以那一次的演讲我特别卖力。虽然站在台上侃侃而谈,但台下的学弟学妹们却在那儿各说各话,当时心中虽然感到相当的无奈,但是为了表现老学长的风度,我仍然勉强把它讲完。事后曾向主持人打听,才获知这种活动系每周例行举办,由各系学生轮流参加听讲,由于是强制性的,且有专人点名,所以同学心有不甘,怪不得才会如此。

  另一次不愉快的经验大概是发生在十多年前。

  有一天,我到殡仪馆为一位刚去世的年长教友举行追思弥撒,他生前是国大代表,所以当天来观礼的,也以民意代表为数最多。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他们先举行公祭,公祭后接着是宗教礼仪。正当我穿好祭服正要开始的时候,突然从两旁冒出来几条大汉,拿着梯子准备拆遗像。我曾多次到殡仪馆主持追思礼,就是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一时给楞住了,只好透过麦克风提醒他们说,为了表示对亡者的哀悼与对宗教的尊重,请他们立刻停止拆卸行动。尽管他们都以不解的眼光瞪着我,但不管怎样,我的话总算发生作用,拆像的行动马上停止;而坐在那儿正在聊天的来宾,也同时安静了下来,全场鸦雀无声,弥撒才得以顺利进行。

  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神父们之所以不太喜欢去殡仪馆为亡者举行追思弥撒的主要原因即在于此,一来是由于缺少庄严肃穆的追悼气氛;二来是商业气氛过于浓厚,令人窒息。

  我有一位朋友,喜欢在高速公路上超速飞驰。他告诉我说,守不守交通规则是在于有没有被罚的后果。高速公路上那些地段设有隐形摄影机,他都了如指掌,而且默记在心。虽然也曾有过多次被开罚单的纪录,却依然我行我素;而更糟糕的是,每次换车道都不先打方向指示灯。我曾问他,这样不是太危险了吗?他却以驾驶技术一流来回答我。眼见他只管陶醉在飞车的乐趣中,而无视于别人性命的安危,我就进一步逼问他,万一遇到新手,突然发现你的车子闯入他前面的车道,会不会因一时惊慌过度而失去控制,造成连环车祸呢?经这一问,他始无言以对,从此之后,就养成了打灯的好习惯了。而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在高速公路上,可以说是随时可见。

  既然谈到驾车,顺便提几个与乘车有关的例子吧!相信读者跟我一样,经常会遇到坐计程车被“强迫中奖”的经验。

  就拿听音乐为例好了。听音乐就如同吃东西一样,各人口味不同,有人喜欢古典的,有人却偏好热门音乐。喜欢热门音乐的,偶尔听一听古典的,似乎没啥问题;但是如果不喜欢热门音乐,被强迫中奖的话,恐怕就有罪可受了。像现在的计程车司机大半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往往比较偏爱热门音乐,而且是音量调得越大越过瘾。

  我个人乘计程车的习惯是喜欢坐在后座,途中往往不是跟司机聊天,就是闭目养神。所以,如果运气不好,遇上喜欢把热门音乐放得很响的驾驶,那可就惨了。因为那已不再是音乐,而变成噪音了。我就曾多次实在无法忍受,只好冒着被瞪白眼的不愉快,低声下气地拜托驾驶先生,把音量调低一点。幸好每次都遇到满讲理的驾驶,否则可能会出现颇为尴尬的场面也说不定。

  除了音乐外,一般说台语的驾驶员,似乎对“讲古”情有独钟,而音量也是喜欢开得很大,虽然闽南语难不倒我,倒是为那些听不懂的人,不晓得他们又有什么感觉?

  另一个例子是在公车上抽烟。虽然车上明明贴着“请勿抽烟”四个大字,但对有些瘾君子,几乎是不发生任何作用,要抽的人还是照抽不误。而更讽刺的是,有时候连驾驶员自己也旁若无人地在那儿吞云吐雾,好像告示只是为乘客们看似的。我很可以了解,开车的确是一椿辛苦而又容易疲累的苦差事,特别是开长途更是容易打瞌睡,而抽烟也实在有提神解劳的作用。但是,既然已经贴了告示,所以,不但为了尊重乘客,也更为了大众的安全,当然还是以不抽为宜。

  而其实,国人缺乏公德心与对他人不尊重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不但在国内如此,在国外又何尝不是。

  多年前,我在波士顿遇到刚从台湾去留学的一位小姐,她告诉我在该处租房子的一些难处。她说,起先有位神父介绍她去找一位美国老太太,因为这位老太太特别喜欢来自亚洲的学生。但是,当她满怀希望去叩门的时候,却尝到了闭门羹。老太太向她抱怨说:“去年有位来自你们台湾的女孩子来租我的房子,我们有约在先,说明不准在屋内烧东西,三餐自行在外料理,但是那个女孩子却常常在屋里偷烧东西吃,甚至把我的桌子给烧坏了,还不通知我一声。你想一想,万一不慎失火,那将有多危险啊!所以我叫她搬走,并且决定从此以后不租给台湾来的学生。很抱歉!”

  这固然是一个人的行为,不可以偏概全。但是从这个例子多少也可以反映出,个人行为的好坏,不但自己受害,同时也可能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或不方便。

  跟留学有关的另一个例子是,有位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神父告诉我说,有位台湾去的留学生,他曾向多所学校申请奖学金,后来选了一所条件优厚的学校就读,但却没有通知其他的学校,给他们留下非常坏的印象。是否因他这种不负责的作为,而影响到日后申请的台湾学生,那就不得而知了。

  自从政府开放出国观光以来,国人出国旅游人数正在与日俱增。这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为就个人来说,是既可休闲,而同时又可以增广见闻、拓展视野与建立“四海一家”的世界观。真可说是一举数得,特别是当我国外交舞台上处处受排挤与掣肘的今日,出国旅游更是为国家从事国民外交的大好机会,不但每个国民可做,也是我们该尽的责任。

  但是,由于许多国人缺乏公德心与对他人不够尊重,以致不但国民外交没做好,反而做出一些有损国家形象的不当行为来。实在令人感到惋惜与痛心。像把飞机上或大餐厅里的银制餐具顺手牵羊,把旅馆房间内的窗帘扯下来包行李,在大庭广众的场所大声喧嚷或嘻笑,更有在候机室脱鞋乘凉的,像此种行为都容易被人诟病与为之侧目。

  过去,每当我们在电视新闻报导中,见到日本观光客在国外丢人现眼的种种丑态的时候,我们都会交相指责。而如今真可说是风水轮流转,轮到别人来耻笑我们了。

面对着这一切有辱国誉的行为,我们岂可不闻不问而自我反省?在自己国家里平时就没有养成公德心与自尊尊人的习惯,一旦到了国外,自然就容易变得更随便了,原不足为奇。

  其实,国人不但在台湾及国外丢人,连在大陆上的行为也多被诟病。

  例如六月十四日联合报大陆新闻版就曾报导说:自从我政府开放大陆探亲两年多来,从台湾前往的旅客已超过一百二十五万,也是大陆最大的旅客来源,不过,却也是最不守法的旅客。

  大陆最大的旅游机构中国旅行社总经理高音就曾表示过,他说:大陆非常欢迎台胞回去探亲旅游,但是由于台胞在大陆上从事黑市换汇,利用“一大件五小件”免税优惠走私及违法嫖妓等问题非常严重,所以希望台胞能够多加注意,以免影响大陆人民对台胞起反感。

  据一位经常接待台胞的中国旅行社女导游说:台胞到大陆喜欢摆阔,给小费虽多,但却是以施舍的心态给,这样做很伤大陆同胞的自尊心。她甚至于感慨地批评我们说:“台湾固然很有钱,但是文化素质却很低。”

  长期生活在自由宝岛上的我们,常常拿在各方面的条件都优于大陆来自豪,如今听到人家严厉批评,不知心中又有如何的感想呢?

  最后,如果让我们把镜头拉到神圣的国会殿堂,观赏那一幕幕不断在上演的“肢体语言冲突”的“闹剧”的话,我想,我们大家一定会不禁要问:尊重别人到底又是何物了?

  不容否认地,肢体语言冲突能是问政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同时也能达成某种程度的目的。但是,问题在于,当我们社会大众还没有成熟的民主素养之前,这种超乎寻常的行为,是不是会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与伤害呢?

  关于“肢体语言冲突”对社会影响的功过问题,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华民国团结自强会议中,曾由法政组与会人士展开一次热烈的讨论。虽然有部分人士认为,可藉此为反对党争得发言权,也为所有增额立委争取到表演的舞台与空间,甚至有人还进一步说,它可以纾解街头暴力发生的可能。但多数与会的学者对这种说词却均表不以为然,认为这种模式容或可以同意,但却容易导致给社会大众带来负面的教育与影响,例如,容易被滥用或让社会大众更无法分辨出立委之间冲突的真正理由与真相何在。

  说真的,每次在萤光幕上见了国会殿堂在上演肢体语言冲突的镜头时,耳边总会不期然地响起“爱拚才会赢”的歌声来,但是心中却找不到丝毫的平静。

  今年的二、三月间,我应美、加地区教会之邀,前往圣荷西、洛杉矶、芝加哥及多伦多巡回演讲,每到一处遇到熟人,总会习惯性地问他们,几时还会回台湾看看?想不到竟有那么多人会不约而同地以“台湾现在好乱,我们不敢回去!”来回答我,令我感到相当吃惊。待向他们问明理由是什么,才蓦然发现他们是从国内新闻报导中所得到的印象。原来他们每天所见到的,都是一些立法委员在国会骂人、摔东西,甚至扭打的画面;而更不巧的是让他们也看到,当日连总统也在场的餐会上,竟有身为国大代表的人物,也敢连掀七张餐桌,像这种目无尊长的作风,令华侨们感到很寒心。甚至有位在洛杉矶的教友告诉我说:“我原本已经买好了机票,准备这几天回台北,但是却有朋友从国内打电话给我,劝我暂时打消原意,因为国内听说实在很乱。”说真的,我当时感到很无奈。也难怪,从宽只有二十多吋的萤光幕看台湾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二千万同胞,我们又怎能期待他们有更好的反应呢!

  据六月八日联合报生活版报导:行政院政务委员吴伯雄先生,曾于最近应邀在天下杂志主办的“从经济均富到文化均富”系列演讲中,就“现代群己关系”发表演说。吴委员强调,我们的社会除了提升教育品质外,如何加强尊重他人的民主素养及沟通教育,是帮助群己关系的现代社会建立的要件。

  但愿吴伯雄先生这番从多年来与群众接触的具体反省得来的心声,对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宝岛自由天地的国民,都能具有暮鼓晨钟的作用!

(自由时报7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