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时你设午宴或晚宴,
不要请你的朋友、
兄弟、
亲戚及富有的邻人,
怕他们也要回请而还报你。
但你几时设筵,
要请贫穷的、
残废的、
瘸腿的、
瞎眼的人。
如此,
你有福了,
因为他们没有可报答你的;
但在义人复活的时候,
你必能得到赏报。
(路十四12~14)
贫病弱小是耶稣的最爱,福音中充满着耶稣关心照顾贫病无依和被唾弃者的记载。而且在开始传道时,他就已清楚说明了这点:在他来到纳匝肋,自己曾受教养的地方;按他的习惯,就在安息日那天进了会堂,并站起来要诵读。「有人把依撒意亚先知书递给他;他遂展开书卷,找到了一处,上边写说:『上主的神临於我身上,因为他给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贫穷人传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向盲者宣告复明,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路四17~19〉这是上主赋予耶稣的使命,而他也终生奉行,丝毫不违。
耶稣训人帮助贫病弱小,因为天主是爱,贫病弱小应该多受关照,所以特别爱护他们。不过,这段福音不只指出教友有照顾弱小的天职,还说明了照顾贫病行为的高贵,因为从事这工作,不但不受人的重视,也不会得到报谢。
照顾贫穷,不会使自己升迁,没有回报,只有损失,这是俗世的共同理念。而人向高处爬,水往低处流,为设法达到上升目的,只好另辟途径。於是登门送礼、邀请赴宴、拜托提拔。这是高升的叁部曲,虽然花样繁多,巧妙各有不同。这种利己自私的行为,都被耶稣所不齿,因此,以身作则的训导,使我们脱离这俗世的行为,以「无偿」的爱德,做真正的天主子女。耶稣对法利塞人的话也是针对我们每个人而发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活着一颗「求偿」的心。
在这里,耶稣用宴客的模式,但这原则是该应用在我们一切的行为上,它教训我们为「善」而行善,而非为获得利益而行善,我们可引用几个实例来说明:
有一次,某圣堂有殡葬弥撒,一位教友前来参加,他说:「我今天来参加,为使日後其他教友也会来参加我的葬礼!」这是否是「无偿」的善行?是耶稣所赞赏的吗?
有一学生为使老师对他慢慢有好感,在周记上隐约的写上几句奉承老师的字句。这是「无偿」的善行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多年,各处还有许多贫苦无依的人,他们被称为「钟楼人」,因为他们夜间寄宿在钟楼的廊下。有位伯铎神父发动救助运动,向各处「求乞」食物、衣服,分发给这些穷人,甚至还用木板在桥下隔了「违章建」,使他们能稍避风寒。而他自己则不求名利,默默的终其一生。他知道这些穷人也不认识他,更不会偿还他什麽。这真是「无偿」的善行,是耶稣所喜悦的。
再看加尔各达的德肋撒修女,她为贫弱者所做的一切,不必在此赘述,早已是家喻户晓。你说这是「有偿」还是「无偿」的善行?
耶稣要我们做的就是这样,大家所能做的,随时随地都有,只须你有信德的眼、爱德的心,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够你用。
「无偿」的爱使人成为天父中悦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