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了解福音的困难
    二:了解福音的困难

    这正是福传工作所常附带着的一种困难。福音应该逐渐使我们了解,福传这件工作,在我们手中,不应该变成一支多节的棍棒,在那些不幸的人背上重击几下,却应该成为圣经所说的那把双刃的利剑,能够深入它所应该去的地方。

    我们必须必须审慎地认清真正的福传,以及其他一切‘看来好像’福传,其实却只是模仿、冒充、近似福传而已,因而造成不少的问题和困扰。

    事实上,纳匝肋人并没有接受福传,只是把它误解了;他们心里只有一个仿冒或近似的福传观念,按照他们自己的见解来体会它,并没有真正开放自己的胸怀,来接受耶稣的圣言。

    厄玛乌二徒的事迹就是这个问题的延伸。

    首先我们问:

    他们是谁?

    代表什么角色?

    他们走在前往厄玛乌的路上,内心有什么感受?

    然后再问:耶稣对这两个门徒做了什么?

    采取什么行动?

    那两个门徒有什么反应?

    当耶稣走进他们时,他们对他有什么表示?

    最后:耶稣向他们提出什么意见?

    他的话得到了什么效果?

    每一句话都含有深长的意义,因为他后面都附带着初期教会对福传接受的态度和信徒感化的经过情形。

    1、福传者的危机

    第一、他们两个人是谁?

    原来他们是两个EXAuton(希腊文),即两个属于‘特选者’的人,不是两个偶尔跟随耶稣的门徒,而是我们所谓的‘自己人’;换句话说,是我们曾经培育过的,悉心教导过的,对他们抱有一些希望的,是初期教会里两个‘受过特别训练的人’。

    他们离去是因为发生了重大危机,大家都深受震惊,大感失望的时候:谁受得了这样的事?我们还期待些什么呢?我们都在欺骗自己。什么也没有实现。空话没有用。真正的事实并没有发生……他们正在经历着一个眼中的危机。这是福传者经常会遭遇的考验。

    他们生活的情形,稍稍可以表现出当时初期教会整个团体的心理状态。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否定什么,只是不告而别,去做他们自己的事,一些对他们更实惠,更有直接利益的事;也许他们是去经营自己的业务;总之,去做一些能使他们稍感满足,消除忧闷的事。他们对福传的希望已经完全落空:一切都显得虚幻和空洞。

    因为:“他们彼此谈论一切发生的事…互相讨论…他们就站住,面带愁容。”(路24:14,15,17)

    他们不是放弃福传,而感到一身轻的人;他们不想从此作罢,改变注意说:算了吧!这次的尝试完全失败;以后再也不要谈它吧!不,他们并没有这样的主意;他们内心还在回味着这次苦涩的经验。为此,他们还在讨论这件事,彼此争论,为能查个清楚,究竟是谁犯了错误,好能后来责备他行事冒失,不知审慎。

    这种情形极为普遍:每逢事情进行的不大顺利时,就会发生的;这时大家都想指控某个人犯了错误;因为都想发泄内心郁结着忧闷不满的情绪。

    这个希腊字Syzetein(争论),在使徒大事录15:17里重新出现;那里记述初期教会团体,为了割损礼的问题,起了激烈的争论。由此可见,他们虽然大家都选择了愿意互相团体,共融合一,彼此之间也有相当友好的情谊,却也会发生分歧的意见;因为有一些问题,使他们感到困扰,不能取得一致的见解。

    第二:是采取行动的时刻。耶稣对两个门徒做了什么?我们就是在这方面,开始能更认清主耶稣本身就是福音,就是福传者。

    耶稣怎么做了呢?“耶稣亲自走近他们,与他们同行。”这短短的两句话,含有强大有力的象征意义。当他们两人满怀忧伤,心神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耶稣亲自接近他们。所以,是他这位伟大的福传者,主动伸出援手,进行救助的工作。

    耶稣是无穷仁慈的亚威。他又一次主动地去接近两个迷失的人灵,两个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的福传者,正需要他来给他们传播他的福音。

    “耶稣与他们同行”。就是说,光荣复活的天主耶稣,跟着他们走,好久不发一言,只是默然听他们谈话。这样,他与他们作伴,使他们以为他只是一个捎带一些神秘色彩的同路人,温文有礼,毫无干涉的行动,也没有迫使他们要缄默无语,或低声说话。两个人继续他们的话题;因为耶稣这个同路人似乎很友善;为此,几乎很自然地使他也能参加他们的谈话。

    不过,谈到了某一个时候,耶稣却问他们说:“你们彼此谈论的是什么事?”他本来可以从天主的光荣,作为他开始参与谈话的起点,说明天主的光荣确实已经来到了人间;这样,他可以立即照明他们的思想,纠正他们的错误。但是,他却使用另一种方法,即使用藉着刺激、询问、逐步引发问题的渐进方法。

    他没有使他们先知的直觉,引起他们诧异惊奇,立即指出他们的错误观念,却设法使他们自动把自己内心深藏的思想吐露出来,且发现自己在做着什么,过着怎样的生活,同时也使他们认出自己的心结,而把它解开。

    耶稣向他们适当地提出一个问题。一般的人,在类似的情形下,往往使话题急剧转变,也许假装不知或不理,或者使人分心,或者改变话题。

    可是这种作法,往往会使谈话终止;纵然有时由於话题平凡,无关宏旨,这种作法可能还行得通;但是大多数它根本是不对的。

    耶稣一方面关心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另一方面耶稣关心他们的心理状况。

    耶稣问了他们只不过一句话,立刻使他们深藏心底的‘愁苦’浮现出来:二徒无法避开耶稣向他们提出的简单而有富有人情味的问题,而不作答。那么他们怎么答复呢?首先他们的语气,捎带轻蔑和排斥:“只有你在耶路撒冷做客,不知道在那里这几天所发生的事。”耶稣并不介怀,好像没有什么似的;他知道,凡是最初的答复,并不真实,有如刺猬,不肯立刻暴露自己内心深藏的秘密。耶稣安然忍受他们这种无礼的态度,以他宽仁的作风予以纾解,并再度搭上了话题。

    2、一半的福传

    那‘两个满怀忧愁’的门徒,终于说明了事实真相。他们的答复,确实令人称奇。的确,假如我们把他们的答复,逐字加以详细分析,连其语句的结构也不放过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两人是在进行福传,是在宣读信经:宣读纳匝肋的耶稣。

    我们只要把他们所作的答复,与伯铎、保录两位使徒福传时的讲道(宗2、3、10、13),彼此对照,就会发现相互雷同,前后呼应:“纳匝肋的耶稣原是一位大先知,在天主或是民众前,说话行事都有权力。”这些原是福传者的话,在初期教会里,将用传播福音的语气,向民众公然宣布的。

    他们两人传播福音,却好像是在报告噩耗,用忧伤的语言,宣讲救恩的福音。

    这个描绘他们面容的希腊字Skythropoi(愁容,路24:17),也见于玛窦福音,当耶稣训诲民众时所讲的训话中:“你们禁食时不要面对愁容。”(玛6:16)两个人的面色,正如家有丧事者的愁容。路加利用这些矛盾的事实,玩弄他的笔墨:两个门徒,口中讲的福音,心里想的却完全不是那回事;因此他们说得差不多好像是一椿很不幸的可怖事件,已经无法补救的了。他们还接着说:“我们本来期望他就是那位要拯救以色列的,可是,这些事发生到今天已是第三天了。我们中有些妇女惊吓了我们。他们清早到了坟墓那里,没有看见他的遗体,回来说,她们看见了天使显现;天使说,他已复活了。”(路24:21-23)

    不过,他们表达时的语气,却把它说得好像是一件无法令人了解的,不可能发生的事;而且在所有对耶稣怀有期望的人看来,都是一幕惨烈的大悲剧。

    正因如此,我们称之为‘一半的福传’;也就是说,这只是口传的说话,并非表示真心的思想;而且他们心中还满怀着忧伤,只有无可奈何的容忍、灰心和沮丧,使说着痛心,听者不信。

    耶稣面对这种生活的矛盾,采取什么行动呢?

    如果我们面对类似的情形,将用什么方法应付呢?

    譬如:如果我们看见一个遭受了无法挽回的灾难的人,内心常为此而受折磨,因而不断地向人谈论这件不幸的事故;或者我们看见有些家庭里发生了灾变;或者遇见一些精神病患者,无力摆脱某些悲惨的环境,或某些深染的恶习;或者见有失业而实在找不到工作的人;总之,有些实际情形,虽有一部分可以避免,可是另一部分却实在无法逃避的;如果我们面对这些情形,将采取什么行动呢?

    我们有时设法减轻事件的严重性,不像那个身受其害者看得那样沉重难觉,同时似乎也是为使受害者更易于忍受;有时则用鼓励和微面的方法,恳切地答应受害者,我们将在旁尽力帮助他,为他祈祷,同时我们也觉得自己说的话,实在无济于事;有时由于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帮助受害者,只有向他表示怜悯同情,使他知道,我们是在他身边,不会忘记他的。

    3、完整的福传

    耶稣怎样来回应他们的问题呢?

    这句传播救恩福音的、确实前所未闻的、出人意料的、不可思议的、非常简明的,由于他直接指向问题的核心,因而完全适合实际情况的话,是怎样表达的呢?它正是我们面对上述那些情形的时候,所需要提示给人的答复,为能彻底消除灾难的根由。

    耶稣所提示的答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采取进击的行动,给那两个门徒一个坚强有力的责斥:“哎!无知的人哪!为信先知们的话,你们的心竟是这样迟钝!”这真是一句当头棒喝,使他们大吃一惊。怎么?这个本来和善可亲,谦恭有礼的人,现在居然变得这样强硬可畏了呢?

    但是,这是必要的步骤。如果一个人,对於福传的真谛,已经把它去接到了这样的程度,完全颠倒了天国的价值观念,对它好不了解,那么必须惊醒他,使他记得人生真正的意义,必须开启他的心窍,唤起他们的责任心。的确,‘你是个无知的人!毫无责任心!’再也没有比这更强硬,更刺耳的话。耶稣说这话,就是要使那两个门徒自己也觉得,他们这种忧愁的心态,以及对宗教信仰方面这种迷糊的程度——因为他们是在谈论宗教信仰的问题——即使从教义的观点来看,也必须加以彻底改正的:‘无知而信心迟钝的人!你们自以为自己是属于耶稣这位大先知的门徒,却一点也没有学到什么!你们所受过的种种训诲,对你们毫无作用。’接着耶稣又给他们宣讲了有关救恩史的圣经:“默西亚不是必须先受这些苦难,才进入他的光荣吗?”

    这是耶稣所使用的一把钥匙,以开启以前一切所发生的事件含有的蕴意:事件依旧如故,并无丝毫改变;可是,用以开启其中蕴意,使人得以了解的,却是要用一把特殊的宝钥。

    那两个门徒,究竟有些什么重大的问题呢?我们大家每逢类似的情形,在我们看来,认为是价值观念逐步低落之故,甚至於把一个无罪的义人无故处死;

    如果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也会提出同样的问题:‘天主究竟在那里?为什么一点动静也没有?这个人既然是一个虔诚敬主的义人,为什么天主不帮助他,让他冤屈而死?正义公道在那里?天主的全能在那里?

    耶稣开始和善地给那两个门徒解释救恩的计划。这个计划,你们已经知道,他早已记载在圣经上。你们也知道,亚巴郎曾经受过要丧失唯一儿子的痛苦考验;以色列人横渡红海时,以为自己必将淹死。你们也知道,梅瑟受过多少痛苦;我们的祖先,在进入天主所许的福地之前,也经历了多少困苦艰难。你们也知道,怎样天主使自己的子民经过了这些黑暗的时期,来训练他们。

    耶稣开始和善地给那两个门徒解释救恩的计划。这个计划,你们已经知道,他早已记载在圣经上。你们也知道,亚巴郎曾经受过要丧失唯一儿子的痛苦考验;以色列人横渡红海时,以为自己必将淹死。你们也知道,梅瑟受过多少痛苦;我们的祖先,在进入天主所许的福地之前,也经历了多少困苦艰难。你们也知道,怎样天主使自己的子民经过了这些黑暗的时期,来训练他们。是,你们却不明白,因为你们不懂圣经;为此,最近在耶路撒冷发生的事故,使你们心慌意乱,如堕五里雾里,不知和所是从。相反的,如果你们明瞭天主的旨意,就会扩展你们的视野,因而对於人生,或是世局,都能以天主奥秘的旨意,上智的安排,这样的观念加以解释,并安心予以接受。

    所以,耶稣当时对那两个门徒,做了一个福传者,一位导师Didaskalos。他使用解经学和教义学的才能,完成了启蒙照明的工作;这正是那两个门徒,当时所急切需求的。

    不过,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知道,事情的进展,并非就此终止。的确,当时那两个门徒忽然释然於怀,又能彼此言归于好——他们本来是在争吵、辩论,现在却已经和好,且同声邀请这位同行的陌生人,与他们一起进食——他们入席之后,耶稣才显露真相。他是用一个他们已经熟悉的行动——掰饼,显示了他是谁。

    在路加的心目中,掰饼这个行动,一定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表示在初期教会里,耶稣每次都是在掰饼中显示自己的真相的。耶稣这样显露自己的真相,表示他是在他们身边,同他们在一起。这样的显示,与他们这样亲近,就能清楚他们内心所有的一切疑虑,同时也彻底暴露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当他在路上与我们谈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不是火热的吗?”(路24:32)

    福传的耶稣,不仅宣讲福音,说明救恩大计,以为他自己来使它完全实现,而且还使听他宣讲的那两个门徒的内心燃起了热情。那两个门徒没有说:耶稣讲得好,却说:他炙热了我们的心;他显示自己是我们的好友,能消除我们内心的忧苦,使我们对於天主救世的计划,本来好像不能了解,无法接受的,现在都能看得清楚了。关於这点,我们触及了一个确实非常重要的问题。

    谁若真正面对世上的天灾人祸,痛苦灾殃,都会问:天主的爱,为什么这样?

    追根究底,反对福音的实在原因,往往就是这些疑问:怎么可能承认有一个天主,竟然容许这样的事,这样残忍暴虐、丧尽天良的事发生?我们固然还能加以这样解释:这一切都应该归罪与人;天主造了人累,赋予了自由;因而有些人被另一些人所操纵或统治,无论是为行善,或是为作恶。纵然我们把一切完善的逻辑理论,都能综合使用,也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在充满天主的圣爱,使我们确信无疑,耶稣——正义、真理、智慧——实在是生活着的,且能使世界上所有受着沉重压迫的人,都能获得生命。这里我们所触及的,就是福传者最难采取的行动,而切愿必须达到最高的极点。如果福传者本人没有充满耶稣——圣爱、生活、生命——的这种能力,就很难用言语和理论,感化那些已被忧闷、痛苦、不公道等生活实况所硬化的心。

    “当他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不是火热的吗?”告诉我们两件事:

    第一是必须打开圣经,就是要向人宣读圣经,并加以讲解。

    第二是宣读和讲解圣经,必须使我们的心,感受天主圣神所赐的活力;因为使他能使死人复活,并使那些听我们讲解的人,也能仰望他、信任他。

    所以,我们必须用心来意会,而不能用逻辑的理论来表达的。为此我们必须祈求上主,使我们能进入他的圣心里,好能了解他这位真正的福传者,所能给我们传授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