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若 9:1-41
    圣经:若9:1-41

    释经

    1-5节:他看见了一个生来瞎眼的人

    1耶稣前行时,看见了一个生来瞎眼的人。2他的门徒就问他说:「辣彼,谁犯了罪?是他,还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来瞎眼呢?」3耶稣答覆说:「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显扬出来。4趁著白天,我们应该做派遣我来者的工作;黑夜来到,就没有人能工作了。5当我在世界上的时候,我是(希腊文:eimi)世界的光。」

    「辣彼,谁犯了罪?是他,还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来瞎眼呢?」(2节)。门徒的问题假设痛苦的是由罪恶引致的。这可能是父母的罪过。出20:5说:「我,上主,你的天主是忌邪的天主;凡恼恨我的,我要追讨他们的罪,从父亲直到儿子,甚至三代四代的子孙」──这思想在出34:7;户14:18以及申5:9等重复。

    或者,这可能是瞎子的罪过。如果是这样的话,他的罪就是必然在母胎中出现,因为他是生来的瞎子。按照当时的犹太人思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反省到雅各伯和厄撒乌在母胎中的博斗。

    瞎子和他的父母肯定习惯听到瞎眼是罪过的结果。他们可能假设那人之所以瞎眼,不知怎样是他们的过错。他们甚至可能对于导致瞎眼的个别罪过有自己的理论。他们每次听到有人提出罪过与痛苦之间的连系时,他们会更加感到痛苦。

    「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显扬出来」(3节)。耶稣否认那人的痛苦是由罪过导致的。他的情况反而是一个机会,让耶稣治愈那人,从而揭示天主的工程。我们应记得,天主的工程可能藉著逆境而揭示的,我们的信仰在逆境中可能是令人信服的见证。

    然而,我们也不应忘记,罪过与痛苦之间是有连系的。在这瞎子的情况中,那不是真实的,但时常是真实的。并非所有的痛苦是罪过导致的,但所有罪过都导致痛苦。耶稣给显示我们,罪与痛苦并非总是相关的,也并非从不相关的。当我犯时,便会伤害自己和最亲近的人。

    耶稣表示,罪恶不是这瞎子的疾病的原因。门徒以为事情是这样,但他们是错的。

    「我们应该做派遣我来者的工作;黑夜来到,就没有人能工作了」(4节)。「我们」一词包括门徒,也及于今日的教会。我们必须有一份迫切感,因为当我们不能工作,时间便来了。在末世意义上──基督第二次来临──这是真实的,但在另一个意义上,这也是真实的。例如,有一个邻居最近突然去世。我曾经常与他交谈,但从没有给他见证我的信仰。现在,机会已失去,不会再回来。有一天,我也会死亡的。不论我行什么善,都必须在我还生活和能够的时候去做。

    「当我在世界上的时候,我是世界的光」(5节)。光明与黑暗是本福音有关善与恶的象征。本福音的序言宣告,圣言把光明带给众人。「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决不能胜过他」(1:4-5)。

    「当我在世界上的时候」暗示什么要来──耶稣的苦难。他将要死亡,而黑暗将降临在他的门徒身上。由于复活和圣神的恩赐,黑暗将是暂时的──但毕竟是可怕的。

    「我是(希腊文:eimi)世界的光」(5节)。在本福音有几句「我是」(egoeimi)──使人想起天主在出3:14的回应:「我是自有者。」在本节经文里,我们发现eimi而不是egoeimi,但意思是相同的。较早前,耶稣用egoeimi来宣告他是世界的光(8:12)。

    耶稣是世界的光,他来启迪人认识天主。这瞎子代表一个机会,让耶稣展示他带来光明的使命。他将把身体的光明带给一个瞎子,正如他会把属灵的光明带给世界。

    6-7节:他去了,洗了,回来就看见了

    6耶稣说了这话以后,便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7对他说:「去,到史罗亚水池里洗洗罢!」──史罗亚解说「被派遣的」──瞎子去了,洗了,回来就看见了。

    我们要注意,那人没有表达信德或要求治愈。他的角色是被动的,直至他在史罗亚水池洗。

    当时的人相信唾液的医治用途。在此,在耶稣的手里,民间药方变成身体的治愈和属灵的启示的媒介。

    在很早以前,希则克雅王在面对亚述攻城时,从克德龙谷开凿一条长长的隧道,让水源进入耶路撒冷,以保护城中的食水供应(编下32:2-8,30;依22:9-11;列下20:20)。史罗亚水池是位于城内隧道尽头的蓄水池。

    作者指出,史罗亚解作「派遣」(apestalmenos──与apostle同一字根)。在本福音,耶稣是被派遣的那一位。他说:

    ──「你们认识我,也知道我是那里的;但我不是由我自己而来,而是那真实者派遣我来的,你们却不认识他;我认识他,因为我是出于他,是他派遣了我」(7:28-29)。

    ──「那么,父所祝圣并派遣到世界上来的,因为说过:我是天主子,你们就说:你说亵渎的话么?」(10:36)。

    ──「看见我的,也就是看见那派遣我来的」(12:45)。

    耶稣「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6节)。耶稣利用泥土,使人想起创世的故事,天主从地上的灰泥带来生命(创2:7)。耶稣治愈瞎子,这行动是创造的,而不只是恢复的。那人生来瞎眼,从没有享受那可以恢复的视力。耶稣反而从exnihilo(空虚)创造视力,正如天主从空虚中创造世界。

    「到史罗亚水池里洗洗罢」(7节)。耶稣指示那些在水池里洗洗,使人想起纳亚曼和厄里叟的故事(列下5:9-14)。在两个例子,洗涤是必要的,治疗者没有陪同病人到水池,而治愈只在那人服从后发生的。

    「瞎子去了,洗了,回来就看见了」(7节)。那人被治愈了。不但他的眼睛被治好了,但第二个奇迹也出现。当耶稣治愈这人的眼睛,他也给予他精神的能力来理解他所看见的东西(Hoezee,521)。

    8-12节:

    8于是,邻居和那些素来曾见他讨饭的人,就说:「这不是那曾坐著讨饭的人么?」9有的说:「就是这人。」有的说:「不,是另一个很相似他的人。」那人却说:「就是我。」10他们问他说:「你的眼睛究竟是怎样开的呢?」11他答覆说:「名叫耶稣的那个人,和了些泥,抹在我的眼上,给我说:你往史罗亚去洗洗罢;我去了,洗了,就看见了。」12他们又问他说:「那个人在那里?」他说:「我不知道。」

    「这不是那曾坐著讨饭的人么?」(8节)。那人的邻居认出他,但也有人没有承认他。有人以为他是那个瞎子,有人以为他不过相似那瞎子。我们容易理解他们的混淆。一生的瞎眼是没法治好的,所以,这不可能是那瞎子。此外,他们已习惯看见他在路边讨饭。

    「不,是另一个很相似他的人」(9节)。那人看来已截然不同,因为他已看见了。我们的眼睛是心灵之窗。我们不但用眼睛来看其他人,而他们也透过我们的眼睛来我们。这人的眼睛是呆滞的和没有生命的。他的姿态和行为是一个讨饭的乞丐的行为。现在,他的眼睛已开了,而且充满光明。他感到惊讶和兴奋。他不再蹲伏在路上,或犹豫地在人群中行动,他不再是他们所认识的那人。难怪他们未能认出他来。

    「名叫耶稣的那个人,和了些泥」(11节)。群众的混淆给予那人机会,做耶稣的见证人。他的邻居问他是谁,并且发生了什么事──而他告诉了他们。这是四个质问的首个,其余三个则由法利塞人提出(15-17;18-23;24-34节)。

    13-17节:那天正是安息日

    13他们便将先前瞎眼的人,领到法利塞人那里。14耶稣和泥开他眼睛的那天,正是安息日。15于是法利塞人又诘问他怎样看见了。那人就向他们说:「他把泥放在我的眼上,我洗了,就看见了。」16法利塞人中有的说:「这人不是从天主来的,因为他不遵守安息日。」有的却说:「一个罪人怎能行这样的奇迹?」他们中间便发生了纷争。17于是,他们又问瞎子说:「对于那开了你眼睛的人,你说什么呢?」瞎子说:「他是一位先知。」

    「于是法利塞人又诘问他怎样看见了」(15节)。这是第二次质问──法利塞人的第一次。首先,他们问那人发生了什么事。当他告诉他们时,他们便把注意力转到安息日之上。从他们的角度来看,那人的情况是属于慢性的,而不是急性的。即使延迟到安息日结束才治愈,也不是生死攸关的。由于这是安息日,不论耶稣或瞎子都可心一起等待安息日结束。因此,法利塞人认耶稣已违反法律,在安息日履行不必要的工作。揉搓(把泥混和唾沫)是安息日禁止的其中一项行为(O'Day,653)。治病也是。把泥放在眼上也是(Barclay,52)。

    「一个罪人怎能行这样的奇迹?」(16节)。这是若望的讽刺语的一个例子。治愈瞎子是指向基督的一个神迹。瞎子明白那一点,但法利塞人拒绝看见──瞎子看见,但法利塞人看不见真理。

    我们怎能知道一个奇迹是指向真先知或假先知。按照瞎子的情况,法利塞人应用一个简单的测试。如果治愈违反天主的法律,它必定不是来自天主。然而,那规则导自他们作出错误的结论,因为他们依赖辣彼对法律的解释,而不是法律本身来决定什么是许可的和不许可的。换句话说,耶稣违反的,不是天主的法律,而是人对法律的解释。另一个问题是法利塞人的骄傲;他们自以为拥有光明,他们拒绝耶稣的光明。

    然而,法利塞人本身就这事也意见分歧。有人说:「一个罪人怎能行这样的奇迹?」他们继续质问那个瞎子的意见。在11节,那人认出治愈者是耶稣。现在,他对耶稣的理解显露出来,他回答:「他是一位先知。」在38节,他将采取最后的一步,称耶稣为主。

    18-23节:

    18可是犹太人不肯相信他先是瞎子而后看见了,等到叫了复明者的父母来,19问他们说:「这是你们的儿子么?你们说他生来就瞎么?怎么他现在竟看见了呢?」20他的父母答覆说:「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儿子,也生来就瞎。21如今他究竟怎么看见了,我们却不知道;或者谁开了他的眼睛,我们也不知道。你们问他罢!他已经成年,会说自己的事了。」22他的父母因为害怕犹太人,才这样说,因为犹太人早已议定:谁若承诺耶稣是默西亚,就必被逐出会堂。23为此,他的父母说:他己经成年,你们问他罢!

    「这是你们的儿子么?你们说他生来就瞎么?怎么他现在竟看见了呢?」(19节)。这是法利塞人提出三次质问中的第二次。法利塞人质问过那人后,便质问他的父母。第四部福音把质问者识别为「犹太人」,其意思是「犹太人权威」。父母也是犹太人──因此他们关注会被逐出会堂,因为这意味著遭到团体排斥,并与天主隔离。厄上10:8更认为一个人的财产会被充公。

    「他己经成年,你们问他罢」(21节)。由于父母感到害怕,所以很小心地──胆怯地──回应。他们肯定,这是他们的儿子,而他是生来瞎眼的,但他们不知道谁给他开眼。他告诉那些权威的人士,如果他们想得到答案,就应问他们的儿子发生了什么事。

    那是值得注意的!父母当然因为自己的儿子生来瞎眼而感到莫大的悲哀。他们可能感到内疚,假设他们要为儿子的残疾负责。他们要特别照顾他,保护他。眼见他在路上讨饭,他们必定感到痛苦。现在,他们突然看见儿子复明,却未能享受这个奇迹。他们发现自己陷于犹太权威人士与那个治愈儿子的人之间的争论。面对可能被逐出会堂,他们便遗弃儿子,说:「他己经成年,你们问他罢。」

    24-25节:有一件事我知道

    24于是法利塞人再把那先前瞎眼的人叫过来,向他说:「归光荣于天主罢!我们知道这人是个罪人。」25那人回答说:「他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曾是个瞎子,现在我却看见了。」

    这是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质问,即法利塞人的第三次质问。「归光荣于天主罢!」这句话,是一个技术词语,呼吁人真实,尤其在承认罪过方面(Howard,617)。权威人士要求那人肯定他们发现耶稣是罪人。

    法利塞人说,「我们知道」──是尼苛德摩所用的同一说话(3:2)。「知道」一词在本章节中重复出现了十一次。它是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有关看见和知道的故事。法利塞人假设他们知道耶稣是罪人,但他们确实不知道他是谁,或者他从那里来(29节)。

    26-34节:

    26他们又问他说:「他给你作了什么?怎样开了你的眼睛?」27他回答说:「我已经告诉了你们,你们不听;为什么又愿意听呢?莫非你们也愿意做他的门徒么?」28他们辱骂他说:「你去做他的门徒好了!我们是梅瑟的门徒。29我们知道:天主曾给梅瑟说过话;至于这人,我们不知道他是从那里来的。」30那人回答说:「这真奇怪!你们不知道他是从那里来的,他却开了我的眼睛。31我们都晓得天主不俯听罪人,只俯听那恭敬天主,并承行他旨意的人。32自古以来从未听说:有人开了生来就是瞎子的眼睛。33这人若不是由天主来的,他什么也不能做。」34他们却向他说:「你整个生于罪恶中,竟来教训我们?」便把他赶了出去了。

    「我已经告诉了你们,你们不听;为什么又愿意听呢?莫非你们也愿意做他的门徒么?」(27节)。这人嘲弄质问者,表现出很大的勇气。他的一生都活在黑暗里,并突然发现自己受到质问者注意。大多数人会被压倒,但这人却说:「他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曾是个瞎子,现在我却看见了。」他拒绝被拖进一些他不知道的意见,并有信心地表明他所知道的。他的见证的能力反映在当权者的愤怒。他们竟发现输给一个乞丐。尽管他们能够详细提出法律的细节,却被他的个人作证驳倒。

    「你去做他的门徒好了!我们是梅瑟的门徒。我们知道:天主曾给梅瑟说过话;至于这人,我们不知道他是从那里来的」(29节)。这节经文描述在本福音成书时,法利塞人与教会之间的冲突。法利塞人自认为梅瑟的门徒,而本福音的读者「知道圣史给这样的姿态提供什么答案。这就是:如果犹太人确实明白梅瑟写了什么,他们便会掌握他对耶稣的描述(5:39-40)。在最后一天,梅瑟本身将是他们的指控者(5:45-46)」(Carson,374)。

    「这真奇怪!」(30节)。这段经文充满讽刺语:

    ──瞎子看见,但那些有眼睛的人选择不看真理。

    ──当权者要求那人藉谴责耶稣为罪人而归光荣于天主,但那人藉著为基督作见证而归光荣于天主。

    ──当权者继续质问,企图在那人的证言中发现漏洞。他的反应则是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做耶稣的门徒。

    ──当权者表示,梅瑟的权威是来自天主,但他们不知道耶稣从那里来──暗示他必然不是来自天主。那人在回应时却指出一个显明的真理:「这人若不是由天主来的,他什么也不能做!」

    ──当权者暗示,一个人不能同时是梅瑟和耶稣的门徒,而必须选择其中一人。第四部福音的讯息是,一个人只可能藉著忠于耶稣而忠于梅瑟。

    ──当权者重申「我们知道」,却重复披露他们的无知(和他们的盲目)。

    ──当权者指控那人企图教训他们。读者意识到他能够这样做,但他们拒绝学习(或看见)。

    「我们都晓得天主不俯听罪人」(31节)。我们必须谨记背景。先前的瞎子推翻他的质问者,这是嘲弄。在别处,圣经给我们肯定,天主确实聆听和宽恕那些承认罪过的罪人(若一1:9)。

    「便把他赶了出去了」(34节)。他们把他逐出会堂,或者纯粹叫他离开?如果是前者,那么,逐出会堂是永久的或是暂时的?22节使人觉得,他们把他逐出会堂,但学者在这一点上却意见分歧。大多数人认为这是驱逐,但Brown却说:「这是纯粹逐离他们的面前」(Brown,375)。任何驱逐将是激烈的谴责,而永远的驱逐将是宗教、社会,以及财等方面的灾难。

    35-38节:

    35耶稣听说他们把他赶出去了,后来遇见了他,就给他说:「你信人子么?」36那人便回答说:「主,是谁,好使我去信他呢?」37耶稣对他说:「你已看见他了,和你讲话的就是!」38他遂说道:「主,我信。」遂俯伏朝拜了耶稣。

    「耶稣听说他们把他赶出去了,后来遇见了他……」(35节)。在人需要的时候,耶稣便来到他那里。金口若望说:「犹太人把那人赶出会堂;会堂的主却找到了他」(Barclay,57)。

    「初期阅读若望福音的读者无疑在耶稣的再现找到很大的希望。他们很多人遭会堂排斥」(Brueggemann,217)。

    「你信人子么?」(35节)。首先,他治愈那人,而现在他问那人是否相信──其意义是:「你信任我吗?」在这语境内,人子所指的是「天主降生的启示,他把他的生命赐给世界」(参阅3:13-14;6:53;6:27;12:23;13:31…)(Borchet,323)。

    「主,是谁,好使我去信他呢?」(36节)。法利塞人先倾向于不相信耶稣,这人则先倾向于相信。他曾经验耶稣的怜悯和德能。现在,耶稣只要填满空白之处,所以那人知道要相信谁。当耶稣承认自己是人子,那人承认他的信仰并朝拜他──他属灵的眼睛开启的最后一步。

    「他遂说道:『主,我信。』遂俯伏朝拜了(希腊文:prosekunesen)耶稣」(38节)。Prosekunesen可解作「表现很大的顺从/尊重」或「朝拜」。学者就这个意思上意见分歧,但语境似乎是倾向于「朝拜」。

    39-41节:

    39耶稣遂说:「我是为了判别,才到这世界上来,叫那些看不见的,看得见;叫那些看得见的,反而成为瞎子。」40有些和他在一起的法利塞人,一听了这话就说:「难道我们也是瞎子么?」41耶稣回答说:「你们如果是瞎子,就没有罪了;但你们如今说:我们看得见,你们的罪恶便存留下来了。」

    耶稣没有强迫瞎子或当权者相信或不信。他行动的方式揭示天主的光荣,并让人自行选择。瞎子的回应是相信,而当权者的回应是不信。我们想起耶稣对尼苛德摩的话:

    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因为天主没有派遣子到世界上来审判世界,而是为叫世界藉著□而获救。那信从□的,不受审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审判,因为他没有信从天主独生子的名字(3:16-18)。

    耶稣没有夺去法利塞人的视力,他们之所以盲目,是因为他们拒绝看见。他们骄傲,假设自己看得清楚,并拒绝任何与他们信念不一致的事物。耶稣没有审判他们,但他们经已被审判,因为他们没有相信天主子。

    这个「审判的原则……见于整部福音。这个标记证实一个试探,显示出那些看到治愈的人的信德或无信」(Howard,619)。

    法利塞人抗议:「难道我们也是瞎子么?」他们当然是瞎眼,因为他们拒绝不看。耶稣告诉他们,他们更好是瞎眼,因为这样,他们就不需为他们的罪负责。「但你们如今说:我们看得见,你们的罪恶便存留下来了。」他们把瞎子描述为罪人,他们的证据就是他的痛苦。耶稣现在把他们描述为罪人,证据是他们拒绝看见耶稣、世界的光。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TheDailyStudyBible,"TheGospelofJohn,"Vol.1(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5)

    Bergent,Dianneand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LiturgicalPress,2001)

    Borchet,GeraldL.,NewAmericanCommentary:John,Vol,25A(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6)

    Brown,Raymond,TheAnchorBible:TheGospelAccordingtoJohnI-XII(GardenCity:Doubleday,1966)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Carson,D.A.,ThePillarNewTestamentCommentary:TheGospelAccordingtoJohn(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1)

    Craddock,FredR.;Hayes,JohnH.;Holladay,CarlR.;and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omes,PeterJ.,Proclamation6:Lent,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

    Gossip,ArthurJohnandHoward,WilbertF.,TheInterpreter'sBible,Volume8(Nashville:Abingdon,1952)

    Gower,Ralph,TheNewMannersandCustomsofBibleTimes(Chicago:MoodyPress,1987)

    Hoezee,Scott,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Kingsbury,DeanandPennington,Chester,Proclamation2:Lent,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0)

    Madsen,GeorgeH.O.,LectionaryBibleStudies,TheYearofMatthew,Lent-Easter,StudyBook(Minneapolis:AugsburgPublishingHouse,1977)

    O'Day,GailR.,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umeIX(Nashville:Abingdon,1995)

    Sacks,Oliver,"ANeurologist'sNotebook:ToSeeandNotSee,"TheNewYorker,May10,1993.

    Sloyan,Gerald,Interpretation:John(Atlanta:JohnKnoxPress,1988)

    Smith,CharlesW.F.andKoester,Helmut,Proclamation:Lent,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4)

    Smith,D.Moody,Jr.,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John(Nashville:Abingdon,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