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苦修主义更多的意义
    上文在讨论时代背景时已经提过苦修主义含有殉道的意义,在讨论苦修主义时也提过苦修主义有对付自己以达至成圣等的意义。在这部份,笔者会更集中地讨论苦修主义更多的意义。

    A.舍弃的灵修(LetgoSpirituality)

    对于今天我们这些更正教信徒来说,我们倚仗的是因信称义,不需靠修行赚取救恩。但BeldenLane认为我们这些仗赖因信称义的信徒,往往表现得好像属灵生命要靠加上很多不同的活动,例如为神做多少大事、向人传福音等来肯定自己。Eckhart说:不是!属灵生命不是要「加」,乃是要「减」;我们要问自己:我们有多少可以放手(letgo)?这样才能真正接受由福音而来的恩典。这就是苦修主义的意义。[63]另一位学者GregoryMayers也认为虽然我们很难想象像圣安东尼把自己关在坟墓里,但只要我们尝试过,就算只有十分钟,我们的自我会渐渐地放下,生命会一点一点地得着转变。[64]郭鸿标也认为沙漠灵修注重真实人格的体验,当人在安静独处的时候,一切外加于人身上的身份、地位都变得不再重要,人只能从生命的主那里获得自我肯定。但他认为沙漠灵修应加上积极进取的待奉操练,方能帮助信徒整全而健康的灵命成长。郭氏认为我们不能将沙漠灵修单单视为舍弃的灵修(LetgoSpirituality),必需修正为认识真我成为爱人的动力。难道积极投身待奉的基督徒,他们的属灵生命就不真实吗?[65]

    B.对异教的抗议

    加拿大神学院教授JamesHouston认为埃及的苦修有些存有向外传道的心态,因为克苦生活在某程度上是回应埃及人的宇宙人生观,例如身体和食物上的克己是对埃及人奢侈生活的一种抗议。此外对梦的重视是埃及人其中一种宗教特色,他们认为夜晚睡眠时间是与灵界有相交,寻求神的指示和占卜,故此沙漠教父澈夜不眠,以切断那种关系。[66]DianaSeverance认为《圣安东尼传》不是一本传记,它是一本赞辞,在当时的异教文学中很普遍。古代异教先知及哲学家习惯地把神迹奇事放在这些赞辞中,以提高书中的人物为明星。他说早期教会圈子中,有很多类似的赞辞来描写使徒。但他不是说所有的沙漠修士的故事也是小说而已,他只是认为不知多少神迹奇事是真实的。沙漠教父形容的魔鬼是以埃及动物神的形式出现—如土狼神(Anubisthejackalgod),狮子神(Seckmetthelioness),或鳄鱼神(Sobekthecrocodile)等。因此修士们也跟随保罗称异教神为魔鬼(林后十21)。无论这些遇鬼的故事有多少是真的,他说这些故事都是要让古代读者明白基督徒如何由异教世界转向神,及基督如何在异教世界中,甚至在充满魔鬼的沙漠中仍然掌权。[67]

    这些充满魔鬼的苦修生活对今天的信徒感到很奇怪,但对古代的信徒却是很有意义。[68]有现代学者解释这种现象是由于长期生活在孤独添上饮食与睡眠不足,很容易产生幻觉,也可以增加在心灵上对神的体认。他们认为沙漠教士看到的魔鬼是内心的争扎和幻觉,在心理学上可以解释。(例如魔鬼以妖媚女人的形相出现,很可能是性肉受到压抑的结果)。[69]MarkGalli认为今天我们很难分辨究竟安东尼遇见魔鬼的经历,是在梦中遇见,还是真的遇见;是心理争扎,还是幻觉或其它?但无论是什么,安东尼传清楚表达了安东尼的属灵刚强,或更正确地说,基督如何帮助了安东尼。[70]

    由此看来,苦修主义既有向外传福音的意义,也有向内造就属灵生命的意义,难怪四世纪有如此多的信徒跑到沙漠作修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