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不明白,我作的是什么」
    天主怀有对每个人的爱,按我们的样子而爱,是我们信仰的内涵。我们不能赚得天主的爱,也不会丧失祂的爱。祂的爱是永恒的,使人自由。若我们能真正相信祂的爱,就没什麽可损失的,而成为自由的人,按耶稣的方式生活。尽可能相信这爱,就能接纳自我,那才是真正的自由之源。不接纳自我,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中。缺少自我接纳容易倾向自私,把别人和自我绑在一起,依附别人、利用别人,然後,免不了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望。

    我们的自由也暗示著——很可伯地——我们可以自由接受或拒绝天主的爱。然而,愿付出这麽高昂的代价来玩一场生命游戏,大概并不多见。要我们拒绝天主的爱,也不容易。通常,我们玩游戏时不会不计成本,但也不会什麽都不做。我们喜欢小额地赌。在洗礼、坚振及生命的某些重要时刻,我们接受并肯定天主的爱。但我们还会有另一种动向,就是远离天主。这当中会有危险:在回答「好的」同时,又想要回一些东西;我们一方面接受天主的牵引,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保持距离。毕竟,天主是「吞灭的烈火」(希十二29),没有人愿意被焚烧。因此,我们有两个动向:一边是迈向天主,步伐不大,但这个动向常被大加强调。我们悠游其间,谈论、阅读有关这方面的事,主日讲道或聚会也以此为话题。另一边则是远离天主,这个话题很少谈起,可是就在那儿。正因它一直被忽略了,所以更加隐晦不明。它在模棱两可、妥协和半真半假中益加发展。

    我们生命的内在动力是这样工作的:我们走向天主,然後又倒退几步,妥协使我们跛足,削弱我们的精神和喜乐,如同锈能腐蚀钢铁,造成桥梁的裂缝。同样,不能全心向天主说「好」,也会磨损生命的纤维,常要等到虚度许多光阴後,我们才注意到。我们妥协和折衷的态度看来那麽可信,似乎如此合理。我们会以极大的信念来合理化一切,但,内心深处还是觉得不对劲。

    《默示录》的神视者在〈致劳狄刻雅教会书〉中说:「我知道你的作为:你也不冷,也不热;巴不得你或冷或热!但是,你既然是温的,也不冷,也不热,我必要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默三15-16)。很难更生动地描写天主对人这种不冷不热态度的忍无可忍了。神学和灵修学谈到恶势力的奥秘(mysteriuminiquitatis),说的就是那可怕的奥秘,人从根本拒绝造物主。但或许我们在大体上对天主说「好」,却又同时在具体细节中说「不」的这种情况,还要更糟。由於它隐而不显,让我们无法看透,因此低估了它的邪恶,而用文雅的说法「人的境遇」来开脱自己。这说法真是一手遮天!

    瓜尔蒂尼去世时历程漫长痛苦,他的朋友德克斯(WalterDirks)去看他时,垂危的瓜尔蒂尼说:「我行将就木,该给自己的生命算算帐了,而且我要尽全力这样做。」又略为提高声音说:「不过我也有一个问题,看到天主时我想问祂痛苦的奥秘,我完全不解。」我对自己说,如果连瓜尔蒂尼身在其中都不懂,那么当我们把死亡视为黑暗、邪恶,当然更不会了解恶的奥秘了。

    「恶的奥秘」一词显然有著更耐人寻味的意涵,那也正是传统想要藉机表达的:痛苦,罪就是奥秘。罪是黑暗而隐晦的,难解而不可知。自然界某些有毒的昆虫,被它们螫了就会麻痹,成为猎物仍浑然不知。罪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扼杀了灵魂,如果我们视灵魂是人最深的核心,是我们与天主的关系之所系。我们都在生活中累积了自己的罪恶,最後成为错综复杂的锁链,这个锁链束缚、限制、窒息我们的关系,当然也包括天人关系。

    一则极具说服力的哈西德(Hasidic犹太经师之一派)故事指出,恶的根源往往不太受注意,甚至感觉不到。梅尔拉比(RabbiJizchakMeir)说:「当一个人想要取得领导地位时,需要拥有许多东西,一间学校、办公室、桌子、椅子、行政人员、门房等,接下来邪恶的敌人就会夺取最深的内在,然而其他一切都会维持原状,继续前进,唯有内在失去了。」拉比又提高声音说:「但是,天主会帮助我们,这情形不致发生!」内在才能与天主合一。也许一个极为蓬勃的组织,却缺乏内在,然而,内在无可取代,单单内在能使我们的存在与活动有意义。有时我们是否太轻易让内在陷於危险之中?是否注意到当下有什麽问题?罪恶常是偷偷摸摸的,伪装成好的意向和人之常情。正因如此,恶一直是极大的奥秘。

    我们很快地由四个层面看看这奥秘。第一,理性层面。我们觉得不宜从理性层面处理罪恶。如齐克果(SorenKierkegaard)所说:「没有人能凭自己认识罪恶,正因为我们身处罪恶中,谈论罪恶根本是罪恶地淡化它罢了。」罪的本质在於不实、说谎、否认,模糊内在的关照。这比愚弄一个人的良知或迁就不好的事还容易。

    罪会掩饰它的企图与范围,直到做出了错误决定,甚至可能无法挽回。只有一切都迟了,它那毁灭性的影响才显露出来。所以基督徒的启示并非从我们的经验出发,因为那实在太不清楚,太难触碰了。但它所传达的是天主的话,挑战著我们。这时令我们震惊,但却可希望是有益的。我们像达味王,有时也需要这样的当头棒喝。达味王与巴特舍巴的奸情(撒下十一~十二),我觉得很厌恶。身为君王竟与一个为他打仗的属下的妻子通奸。而这事後来的发展更今我踌躇,达味王隐瞒自己的罪行,用迂回的手段,欺骗百姓,要让大家相信将出世孩子的父亲是乌黎雅。他的权势,也就是君王的权势,确实不小,而他竟用来欺骗。他第一个行动是突然召回乌黎雅,明显地是希望他和妻了同床。没想到乌黎雅竟与军队中其他士兵住在一起,达味王想必很失望。次日,达味王邀乌黎雅参加盛宴,想把他灌醉。这是伟大的《圣咏》作者,达味啊!酒过三巡,乌黎雅仍保持头脑清醒,没有回家,而返回营中。隔天,达味派乌黎雅回前线,带了一封信给约阿布,说,「你应派乌黎雅到战事最激烈的前线,然後,在他後边撤退,让他受攻击阵亡。」真不可思议,达味那时还不明白这是罪,一个十恶不赦的罪。

    然後纳堂先知前来看达味,说了一个简单却切中要害的比喻,那是关於一个富人杀了穷人唯一的羊以款待客人的故事。达味的反应非常激烈:「上主永在!做这事的人该死!」他已身陷罪中却浑然不知不明白这个寓言的重点!这就是罪恶的奥秘。纳堂必须直言不讳:「这人就是你!」达味方才察觉到自己的罪,也高尚地承认了。眼中的鳞片脱落了,他认清了自己的罪状——犯罪的人就是他。

    圣保禄以流畅的行文,在圣经中清楚表达罪恶的难解:「因为我不明白我作的是什麽,我所愿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因此,我所愿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却去作……我这个人真不幸呀!谁能救我脱离这该死的肉身呢?」(罗七15,19,24)保禄感叹,我一点也不了解我自己。

    第二个层面更重要。不仅理智无法了解罪恶,心灵也无法处理它。如果内心不能处理某事,我们很容易企图压抑这事,也就是说把它藏在潜意识中。这样我们就什麽都不知道,好像问题都不见了。这正是达味王对乌黎雅所犯的罪行:把罪逐出他的意识。耶稣的话让今日深度心理学家喜不自胜:「的确,凡作恶的,都憎恶光明!也不来就光明,怕自己的行为彰显出来」(若三20)。邪恶喜欢停留在黑暗中。黑暗是邪恶最喜欢的地方。它在黑暗滋长繁殖,黑暗是它的世界。邪恶不喜欢停留在表面。我很惊讶这个想法在《圣咏》中一览无遗:「但谁能认出自己的一切过犯?求你赦免我未觉察到的罪愆」(咏十九13)。的确是可能的:我没有察觉罪。美丽的《圣咏》一三九篇中也有类似的想法:「天主,求你检察我,洞知我的心曲;天主,求你考验我,明悉我的思虑。求你察看我,我是否走入歧途,求你引导我迈上永生的道路」(23-24)。

    旧约作者显然非常清楚,罪人倾向压抑自己的罪。始终如此。许多罪,甚至重罪,被压抑、否认、隐藏、不受注意,或被聪明的言词所遮盖了。古时候的中国人会用巨响驱赶邪恶,现在还有人在用—.但,还有更巧妙的、更有修养的方法,卸下人的罪恶重担。擅言词的人会用冗长的文字,把该受谴责的事遮掩得像是很无辜,很不错的样子。比方说情绪化、不耐烦或心存偏见的人,也能把自己隐藏在精致的面具後面。听来很好,某些宗教界人士十分精於此道。

    恶的奥秘第三个层面比较具体。我所犯的罪常是无能为力和恶念的混合体。这两个因素一定存在,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我们的罪恶中一定有软弱的成分,没有人会在完全的自由下选择犯罪。不用我们去找邪恶,它会自动找上门。刚开始我们还能抗拒,但过不了多久就会放弃。我们的软弱总是占上风。那样的脆弱一直都在:我们确实不想这么做,但终究还是做了。另一个因素也一定存在:我们的阴影、恶念、内心的邪恶。毕竟是我自己选择要如此,是我自己的决定。总是有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

    苏勒(DorotheeSoelle)描述她朋友在纽约监狱担任驻监牧师的经验。有个年轻人因弑母罪被判刑入狱。尽管这位牧师意向纯正,可是敏锐度仍嫌不足,他为这个年轻人找出许多藉口:「你生长在哈林区,接触了太多暴力,从小就没有体验过爱,生命对你来说几乎没有什麽意义」等等。有一天这个犯人终於失去耐性了,对他大声咆哮:「闭嘴!我杀了自己的母亲,这是坏事!」牧师当场楞在那里。

    怎麽回事?这是很危险的一幕。基本上,当牧师告诉犯人:「你是不得已的」时,他其实剥夺了这个年轻人仅存的一点尊严。所幸,犯人自己很清醒,他察觉到了,也诚实以对,拒绝这个他被强迫接受的思想。这个故事说出关於罪的重要教训,不论是自己的罪或别人的罪,一定要认真看待。如果不这麽做,表示我们不正视这个犯罪的人。宽恕绝不等於粉饰太平。

    正确的态度在於绝不忽视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及交互作用:即软弱与恶意。单看第一个因素说的是:我们想,但没办法。第二个因素则是说:我们可以,但不是真的想。最重要的是了解此二者无法清楚分开,而是纠结在一起,彼此相融。我们感到自己的软弱,但很容易就妥协了;我们体会到生活缺乏一致,却又很快就屈服了。了解这种无力感最深的因素,趁现在还能做到,偿得好好探讨。在上一分析谈到,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那麽要如何面对自己内在的两面呢?因为我们不能清楚划分软弱与恶念之间的界线,所以也无法确切明白自己罪恶的尺度。很多人常想确定自己的罪达到什麽程度,那只会使人过分执著。无论如何,这条路引人走入死巷,并且转移对更重要的事的注意——忏悔与宽恕。

    这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很有益的一课。我们的罪恶感常与别人带给我们的创伤有关。但如何面对这些创伤?如果不审慎地以健康的态度来处理,很容易对别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而让自己感到罪恶。未能整合的创伤容易引发谎言、暴食、酗酒、过劳、自残、僵化、不健康的竞争与骄傲。愚蠢呆板地接受创伤,注定会失败。可是这种情形经常发生。我们受了伤,成为某些不公义的牺牲品;但是对此过分执迷不悟,将之转为自己的想法和言词,然後报复在别人身上,结果对别人造成伤害,自己也感到罪恶。通常我们不会注意到,已陷入这个自己继续下去、甚至扩大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受害者很容易变成加害者。在这种情况下,对自己最有益的方法是安静下来,诚实面对自己的伤痛,不要向报复或自怜的欲望低头,设法找到和好之门。唯其如此,才会有新的开始。

    此处各种潜在的关联都是晦暗不明的。了解我们正接触一个黑暗的领域,必须步步为营,绝不和沮丧不幸的困扰与执著纠缠不清,是有帮助的。

    第四个层面与第三个层面息息相关:我们永远无法尽诉自己的罪,只能做到一部分。无疑地,很多人都有亲身经验。好好告明或当面和好後,仍清楚意识到我们没有完全说出一切。没错,而且非常可以理解。我们没办法说清楚每件事,也不能表达出所有的罪恶感,其实也不必要。天主或教会都没有这麽要求我们。相信读者也愿意正确地理解我,容我冒昧地说:每个告解都是象徵性的。我们的告明所代表的远多过本身的内容。打一个比方或许有帮助。罪恶如同冰山,百分之九十隐藏在表层之下,大部分是肉眼看不见的,我们所见只不过百分之十。这是冰比重的自然律。我们的罪恶就是如此。罪恶的顶端浮现出来,我们看得见,所以会有所警觉,可是还有更多是隐而不显的——拜潜意识所赐!对这一点我想再发挥一下。总有人在冰山旁,希望把冰山整个抬起来,他们应该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一边浮出来,另一边就会沉下去,始终维持在十比九十。天主没有要我们做不健康的事,教会也不要我们这麽做。我们应知道也应承认我们所警觉的,毋须太过用力。和好圣事的重心在於天主的宽恕,而非我们的良心省察或告明,若告解本末倒置,不以天主为焦点,才是真正危险。

    当罪恶的黑暗,因我们或多或少的疏离而变得模糊不清,要想对此恶的奥秘作出适当的反应,唯有期待这份礼物、一种恩宠,而非靠自己的努力。我们不能制造忏悔,只能接受。自己勉强出来的忏悔太僵硬、太牵强,甚至有时会沉溺在天主之前,先判断自己的欲望中。真正的忏悔含有圣神的果实:平安、忠信、忍耐、温和——是的,有喜乐(参见迦五22)。当这些特质融入我们的忏悔时,毋须我们多做什麽,我们可以省却这麻烦。在《哀歌》第三章中我们看到:

    「但是我必要追念这事,

    以求获得希望:

    上主的慈爱,永无止境,

    祂的仁慈,无穷无尽。

    祢的仁慈,朝朝常新;

    祢的忠信,浩大无垠……

    上主对信赖祂和寻求祂的人,是慈善的。

    最好是静待上主的救援。」(三21-26)

    我们以天主,而不以自己为焦点时,才能在内心产生真正的忏悔。可能某些罪恶感太过出於我们自己,这样做并不健康,也非天主所愿。圣经中对於罪的意识并没有详加叙述,而是追本溯源到与天主的相遇。伯多禄奇迹式的捕到鱼後,说:「主,请你离开我,因为我是个罪人」(路五8)。伯多禄悔罪并不是出於即时的良心省察,而是因为天主在耶稣身上彰显的光荣。伯多禄直觉且深入体会到自己是个罪人。依撒意亚先知也有相同的经验:「我有祸了!我完了!因为……我竟亲眼见了君王——万军的上主!」(依六5)

    为基督徒而言,最适於认识自我及痛悔己罪的时刻,就是默想十字架上的耶稣。凝视耶稣是最迅速、最好的方法,帮助我们体认己罪,并向天主的慈爱开放自我。当我们全神贯注於十字架时,我们不会狡饰自己的罪,也不会说:其实,没那麽糟糕嘛。从另一方面来说,十字架上的耶稣拯救我们脱离沮丧绝望。十字架是人间对天上所做的最坏的事,但同时也是天上赐给人间最宝贵的礼物——爱到极点。我们专注於此吧。

    这样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罪,释放压抑,开启恩宠之门,而且也能克服因罪恶深重,以为天主不爱我们的诱惑。从这里我们可以略知天主早已宽赦我们了:「祢以宽恕为怀,令人对你起敬起爱」(咏一三O4)。

    噢!天主,你的圣名

    在世间与我们同在

    从起初,

    这充满许诺的圣言

    就使我们不断前行。

    而在基督的生与死当中

    你彰显了祢的名

    祢,我们的父,

    我们永远可以从祂身上找著祢。

    祂是你的圣言,是你的许诺

    完完全全。

    我们请求你让我们走近祂,因而能更认识你

    今天以及每一天,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