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
    稍为阅读过卢云的书,总觉得是那么一点深思细密,又充满灵性的作品。当基道出版社总编辑邀请我翻译他的书籍时,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著我译卢云的《爱中契合》(Intimacy),不说别的,单要翻译题目,已是够我伤脑筋的。Intimacy在中国人的词汇和中国人的概念中是什么意思呢?一般来说,intimate解作亲密、亲切,基督亲密,其亲密程度让我们联想到男女关系,我曾经在韦若翰(JohnWhite)的一个讲座里就听过他这样一个议论,男女间的性关系就是双方表示深刻亲密(intimacy)的最极至的符号。由此我意会到这平面的“亲密”二字,其实意味着一段关系中有两相依附,彼此归属,以至无分彼此的状态。

    《爱中契合》是卢云较早期的作品,思想观点较多,较重铺陈阐析,较少飞扬跳动的灵感。但,这本小书也很可爱,卢云展现了许些我们经常体会、经验,却有时难于理解的现象,例如爱心的表现,我们常常单一地想到所有慷慨、美好的形容词,如自我牺牲、为人着想、情感丰富、饶恕、仁厚、交付等等,说来说去,都总是嫌稍微脱离了人生现实。卢云对爱的处理手法很新鲜,他将人类交往的现象一刀分解:掳夺的形式(thetakingform)和宽恕的形式(theforgiveform),阅读下去,读者自然会不断点头,因为说中了人间许多正面负面的经验,以及人间付出和攫取的复杂纠缠。在爱的特征之中,他提及合乎真理以及温柔,我认为是很有洞见的。有时候,教会不断教导和主张我们去爱,几乎等同盲目地以他人为中心、压抑自己、否定自己,弄得自己柔弱受害,被人欺侮,被人践踏,这未必合乎真理,也未必就是爱的表现。

    在第三章,卢云将校园里许多搜集的祷文,作一陈列分析,厘清在信徒心目中天主的多种形象,我觉得这也是十分发人深省的,可是,在文章中,卢云似乎用了一系列天主的形象把信徒的属灵修养排列了深浅,我个人觉得他犯了一个过分简化现象的毛病,也犯了把人类属灵生命归纳化和单一化的毛病,我个人就并不同意一篇在混乱状态中敲问天主的祷文,比最后那篇有如格言式“盼望”祷文较为逊色,甚至,相反地,那篇名为《盼望》的祷文太愿望化(wishfulthinking)、太堆砌、太平面,缺乏一种对人生多方面、多层次感应而诚实挣扎的深度。

    我对卢云这本著作,有一点十分欣赏,他对深处的社会现象、教会现象,十分敏感,例如修院里的抑郁症,牧者的精神健康,都是十分切中时代的课题,我呼吁每一位神学生、传道人、福音机构工作人员都必须一读,固然,卢云以天主教修院背景写作未必每一环节都配合基督教的时间,可是,他对问题背后的因素大胆探索,敢于跳离老生常谈的框框,好些讨论都切中要害,令人不能不停下来再思反省,而对于在经常沉思反省的读者,又不禁拍掌共鸣。

    本书经常采取心理学角度来讨论教会现象、校园现象,这种结合分析十分精彩。在第七章,作者提好些建议都很有意思,其中一项凑巧也是我多年从事心理辅导也曾想过的意见,就是向属灵工作者、校园服务者提供督导。犹记得许多年前,士齐(编按:译者丈夫)在校园团契服务,我就曾经提出为何基督教机构当中没有督导制度?我想凡是面对人的工作,在心理、精神、情感上都十分吃重,很需要另一位睿智、成熟有经验的人给予谅解、支持。同时,另一方面,在个案处理、服务方向、服务策略上也需要专业的讨论分析、思考启发,一方面,对于不断付出的服务人员,也不断有所支取;另一方面,对于服务工作也有监管作用,并保障服务素质。卢云提出在服务工作上实行督导制度,我当然击节赞赏,可是,对于督导特征方面的描述,我却未敢同意,其中一些观点甚至违反了一些基本的督导原则,或者至少不是督导的核心精神。这方面是有待各方有心人士继续探索讨论。

    卢云这本书是应该受到广泛注意的,因为当中实在切中教会中、校园中许多人关心的现象,也带给我们许多重要提醒,惟一美中不足的,卢云虽然有敏锐的时代触觉,可是,在涉及一些终极的神学回答时,却有一些士来马赫的影子,以致问题和答案都有一种不断绕圈的感觉。

    但无论如何,翻译卢云的书籍,进入一个有承担、有关怀者的灵魂观看人生,不啻是一个愉快的经验。

    霍玉莲

    1992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