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闻我思(二) 人为何怕死?
    住留避静院期间,有一次周末避静中发生过一次事外事件。有一位年届八十三的老人,死于卧室中的盥洗室内。

    那一次来院做避静的,共有八十二人,其中年龄最高的是九十四岁。有一天下午大家都进堂去望弥撒,但是却发现有一位老先生没来。等弥撒后去找他的时候,才发现他因心脏病突发,死于盥洗室内了!

    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经之路。谁也无法逃避得了的。可是我们人对于这四者的反应与态度,却能产生很大的不同。生,是受人所欢迎的。因为它带给人的是新生、希望、与喜悦;老与病,虽然不是人性所喜欢的,但是由于是自然现象,所以还可勉强忍受;而至于死,则是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有人在谈话中尽量避免用「死」这个字,甚至也避讳不用与「死」同音的字汇。在积极方面,人类殚精竭虑,发挥最高的智能与科技,希望在医学上能够不断突破,以便寻找及制造出常生不老之药,甚至于可能的话,制造出永生不死的仙丹妙药。

    平时,我们常说的「传宗接代」及「子女是我们的亲骨肉」的观念,实际上潜意识地我们也是要在子女的身上延续我们肉体的生命;而「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思想,也可以说是潜意识地要求精神生命的常存。

    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与人类愿意永生的基本渴求发生冲突。人在现世有不同的渴求,如幸福、爱情、财富、地位、名利……真是不一而足。可是如果要永远拥有这些的话,最先决的条件就是不死。因为为一般不相信有来世的人,死所代表的就是一切的结束及希望的绝对幻灭。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想延长自己的寿命。据说秦始皇曾派遣童男童女到蓬莱仙岛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可是仍无法避免一死、希腊巨富船王欧纳西斯临终前需要用胶布把眼皮钓起来,眼睛才睁得开、美国亿万富豪休斯在生命最后的十五年,由于变态的洁癖怕死,而把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绝,度着不见天日的人间地狱的生活。他们虽拥有一切财富、名利与地位,可是这些东西却无法延长他们的生命不死。不正印证了福音上耶稣所说的:有谁能够使自己的寿命增长一肘呢?

    人虽然怕死,也想尽各种办法不死。但是如果因此而幻想真的能够藉助于医学或科技而永生的话,那无异是在欺骗自己,毕竟我们自己心里明白:人生自古谁无死?

    那么,身为教友的我们,跟其它的人又有什么差别呢?在贪生怕死方面,我们跟他们可以说差不多,因为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对于死亡的意义及面对死亡的态度,却能够跟他们很不同。圣保禄宗徒对于「死亡」,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他说:「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只是存在方式的改变而已。」现在,就让我们姑且以传统的看法来探讨此一问题吧!

    天主创造的本身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化过程,而进化的终点应是天主那里。人的出现是进化过程的高峰与顶点。但是却不是终点,他必须不断地指向更高的完美。而人是由精神与物质结合而成的个体;而精神贵于物质且超越物质。所以,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越进化,就应当越精神化。因为他的指归是天主自己,而天主却是纯精神体的。所以,越精神化也就等于越接近天主及相似天主。

    人虽然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体。但肉体由于是物质的,所以也是必然要朽坏的;而精神因为是非物质的,所以无法毁灭、因此当我们谈到死亡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只是在谈我们肉体生命的毁灭而已;而我们的精神生命却将继续存在下去。所以,死亡只是物质生命的腐朽,而不是整个生命的结束。人因着跨越过死亡的门槛而进入一种更高的存在方式。

    这就是教友对死亡应有的认识,也正因有此种认识,我们对于死亡的态度也当有别于没有信仰的人。对外人,特别是在本省的教外人,常喜欢以带着蔑视与不屑的口吻笑我们说:「信天主教、死了没人哭」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们有永生信仰的人对死亡的了解不同。我们在人性方面固然也因亲友的离去而觉得悲伤、哭泣。但是由于我们知道死亡只是存在的改变而不是生命的终结,所以能够节哀。从永生的角度看,死亡还真是进入永恒存在的真正开始呢!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觉得太悲伤。反而应有超性的喜乐才对,因为他已经抵达他的最后归宿,在天主内找到了圆满的幸福与安息。这就是圣保禄宗徒叫我们对于亲友的离去要节哀的意思。他要我们不要哭得好象没有希望的人一样。

    死亡既然是那么的不可避免,那么如果我们只一味地想利用各种方法逃避死亡的话,我们的生活将会常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而显得一片愁云惨雾了。就像是美国已故的亿万富翁休斯,他为了怕被细菌感染,而有十五年之久生活在与外界绝对隔离的状态下。如果你也曾经在报上见到他的理发匠所给我们描绘的他晚年的画像的话──披头散发、指甲长如爪子、赤身裸体、形同槁木,你是不是也会感叹这样的人生,未免太悲哀与生不如死了!

    所以,我们虽然不轻易言死,但是也不要把生活只看成消极地避免死而已。因为天主赋予我们生命,不是要叫我们消极地避免死而已,而更是要我们好好地活着,有意义地活着。因为生原是为死、而死也是为生呀!问题就在于你怎么去了解它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所以,死是人生必经之路,也因此不要妄想不死。要紧地是我们怎样去面对死亡及准备死亡?

    在福音上耶稣曾讲了一个很美的十个童女的譬喻。他说:天国就如同十个童女,拿着自己的灯,出去迎接新郎,但由于新郎迟迟未来,她们就打起瞌睡来了。忽然间有人喊说:新郎来了!其中有五个聪明的童女,马上点燃了灯,准备好举行婚礼。而其它五个胡涂的童女,却有灯无油。她们要向聪明的借油,可是聪明的童女深怕大家都不够,未能完成婚礼,而推辞了,叫她们自己去买。结果当她们去买的时候,新郎来到,与准备好的童女参加婚宴。等到五个胡涂的买了油回来敲门时,新郎却告诉她们:「我并不认识你们」了。

    这个譬喻中的新娘指的当然是耶稣自己。婚礼指的是天国。五个聪明的童女是代表那些名实相符的基督徒;五个胡涂的童女代表那些虚有基督徒之名,而无其实的人。将来我们是否能够进入天国,端赖我们在期待基督再临时的生活如何而定了。而聪明与胡涂之间,唯有靠我们自己去选择了。

    据说圣类思,龚撒格﹙St.loysiusGong﹚有一次在玩皮球,忽然有人问他说:「类思,如果你知道天主现在要召叫你的灵魂的话,你将做什么准备呢?」圣类思淡然而又出乎别人意料之外地回答说:「我还是继续玩我的皮球呢!」

    通常而言,当一个人知道不久之后就将面对天主的时候,一定会战战兢兢地妥善准备自己的灵魂。而圣类思却能淡然处之。他这样做,并不表示他对永生毫不在乎。而是因为他就如同那五位聪明的童女一样,常常在灯里带着油,随时都等待着新郎的召唤。

    所以,叫我们害怕的不应当是死亡本身,而更是死在无油的状态下,或更糟糕的死在罪恶中。

    为此,那位以八十三高龄而死于避静中的老者,可以说是死得安然。也死得幸福。因为在避静中,是灵魂更接近天主,也是天主格外赏赐恩宠的时候。能够在这样平安中盍然逝世,也真是死得毫无遗憾而可瞑目于九泉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