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初领圣体礼及盛宴之后,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王神父再度领我回到他的家里,准备利用下午的一段时间,到他父亲所栽种的葡萄园参观。
过去在本省,种植葡萄的果农为数不多。一般老百姓对葡萄也没有什么特别好感。我想,可能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品种不好,不但样子长得小,而且味道往往是酸多于甜,所以就乏人问津了。但是,即使如此,小时候每次一有机会参观葡萄园的时候,虽然明知挂在藤上的还是既小又酸的葡萄,但是一看到串串的葡萄时,总是手痒痒的,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摘几个放在嘴里。
今天下午能够有幸参观如此庞大的葡萄园,心里真是有掩不住的喜悦。特别是看到呈现在眼前的是不同品种,且已种植了数十年的一大串一大串葡萄时。已经顾不得「身份」了,立时用手去摘它个够。而王神父的父亲既然敢让我去参观,大概心里也早就有所准备了。所以当我一颗又一颗地往肚子里吞的时候,他只是站在一旁微微地笑,而我也就更心安理得了。
看到葡萄园,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圣经上与葡萄有关的种种描述与记载了。
在依撒意亚先知书第五章有一首有关葡萄园的寓言诗。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的:「我要为我的爱友讴唱一首论及他葡萄园的爱歌:我的爱友有一座葡萄园,忙于肥沃的山冈上;他翻掘了土地,除去了石块,栽上了精选的葡萄树,园中筑了一座守望台,又凿了一个榨酒池:原希望它结好葡萄,它反倒结了野葡萄。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犹太人啊!现在请你们在我葡萄园之间,判别是非:我为我的葡萄所能做的,还有什么没有做到?我原希望它结好葡萄,为什么却结了野葡萄?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我将怎样对待我的葡萄园:我必撤去它的篱笆,让它被吞噬:拆毁它的围墙,让它受践踏;我要使它变成荒地,不再修剪,不再耕锄,荆棘和蒺蔾将丛丛而生;并且我要命令云彩不再在它上降下时雨。万军上主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而犹太人即是他钟爱的幼苗。他原希望正义,看,竟是流血;他原希望公平,看,却是冤声!」﹙依五1间~
在这首诗里,我们知道了葡萄园主是万军上主自己,葡萄园是指以色列家,而犹太人则是祂所钟爱的幼苗。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天主对选民的爱是多么的细腻而周详,祂为了让葡萄园苗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特别挑选了巴勒斯坦那块流蜜流奶的肥沃土地,并且亲手翻掘土地,除去石块,甚至筑了一座守望台保护它不受到践踏。诚如诗中所说的:「我为我的葡萄园所能做的,还有什么没有做到?」
但是,天主这般地爱护和照顾了他们,原是对他们有着一种期待,希望他们能依照祂的旨意生活,结出圣善的果实。可是遗憾的是,他们竟违背天主的旨意,没能依照他们与天主订立的盟约度生;他们不但没能结出圣善美果,反而结出罪恶的果实,让天主大失所望。于是天主遂让他们自生自灭,被流放到巴比伦有七十余年之久,度着一种既无政治自由,亦无宗教自由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但是他们这种遭遇实乃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在我们的信仰生活里和与天主的关系中,不是也常有这种现象吗?在芸芸众生中,天主竟挑选了我们,做祂钟爱的子女。在具体的生活里,祂也百般地爱护和照顾了我们,深怕我们遭受危害。但是,天主对我们也有一种期待。祂希望我们一生能遵循祂的诫命和旨意,结出真、善、美、圣的果实。可是有多少次我们却叫祂失望了。我们不但没能按照祂的旨意生活,相反地,我们犯罪得罪了祂。
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的不幸与痛苦的遭遇,是由于我们自己犯罪而带来的后果,这也是咎由自取,必须自己负责,怪不得别人,更怪不了天主。
我们是否可以问:既然天主期望我们多结果实,那么我们当怎样做才能多结果实呢?现在,就让我们再听一段有关葡萄树的比喻吧!
耶稣在世时,很喜欢用譬喻讲道,因为如果祂直接给我们讲论天国的奥秘的话,我们恐怕会觉得太玄奥难懂。所以祂就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拿一件在当地人人都知道的事物,来解释一端天国的道理,好让我们容易懂悟;而葡萄就是祂常喜欢引用的例子。因为这种水果在当地是很普遍的。
在若望福音上,就记载了耶稣讲了一个有关葡萄的比喻。祂说:「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园丁。凡在我身上不结实的枝条,祂便剪掉;凡结实的,祂就清理,使他结更多的果实……你们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你们内。正如枝条若不留在葡萄树上,凭自己不能结实;你们若不住在我内,也一无所能。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条;那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的,他就结许多的果实,因为离了我,你们什么也不能作。谁若不住在我内,便彷佛枝条,丢在外面而枯干了,人便把它拾起来,投入火中焚烧。你们如果住在我内,而我的话也存在你们内,如此,你们愿意什么,求罢!必给你们成就。我父受光荣,即在于你们多结果实,如此你们就成为我的门徒。正如父爱了我,同样我也爱了你们;你们应存在我的爱内。如果你们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爱内,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而存在他的爱内一样。我对你们讲论了这些事,为使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内,使你们的喜乐圆满无缺。」﹙若十五1-11﹚
我们的一切,都是借着基督、偕同基督和在基督内开始、继续与完成的。在观念上,我们都知道是这样。可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地问,为什么是这样的话,恐怕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所以,让我们在这个比喻中去寻找一些具体的答案好了。
在这个比喻中,耶稣以葡萄枝来形容基督徒,而祂则是葡萄树本身。这里已经说明了祂跟我们的密切关系。祂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因为没有葡萄树,则葡萄枝无由生长。而葡萄枝存在的目的是,不断地成长、茁壮,好能结实累累。但是要结实累累,却需要不断地从源头汲取充分的养料,以及园丁细心的照顾与修剪才行。否则必会枯干而死,只好把它当柴烧了。
我们在领洗时,从天主的手中,领受了一个超性的生命,而此一超性生命乃是来自耶稣基督,就好象葡萄枝来自树身一样。但是这个崭新的超性生命必须继续不断的成长、茁壮,像葡萄枝一样,结出丰硕的果实,而多结果实的方法,就是必须与基督的生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具体一点的讲,就是在消极方面,我们必须像枝条一样常常被修剪一样,敏改我们的罪过。在积极方面,依照福音的精神生活,常常从教会的两大精神食粮?圣言与圣体,汲取养料,使我们的超性生命得以不断地成长和茁壮,结出圣德的果实。
在葡萄树的比喻中,耶稣还给我们指出了祈祷的一个秘诀。我们不是常常听到耶稣向我们这保证说:「你们求就得,找就找着,敲门就给你们开门」吗?但事实上,我们的经验却并不完全是这样的。那又是为了什么?我想,问题是在于我们是否按照耶稣的指示与要求去做呢?在若望福音第十五章第七节,耶稣已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你们如果住在我内,而我的话也存在你们内,如此,你们愿意什么,求罢!必给你们成就。」
为帮助我们了解耶稣所说的这段话,就让我们设一个比喻吧。
有两个儿子。老大跟父亲的关系并不好。平时就不听父亲的话,只是等到有所求的时候,才会去找父亲要。而老二则不然,他平时常以孺慕之情与依恃之心去亲近父亲,而不是等到需要帮忙的时候,才接近他;同时他也常常听父亲的话去处事为人。试想,当这两个儿子都有所求的时候,父亲会比较容易答应谁呢?
在路加福音第十一章第五节至第八节的地方,记载了耶稣论祈祷应有恒心的一段话说:「你们中间谁有一个朋友,半夜去他那里,给他说:朋友,借给我三个饼龙!因为我的朋友行路到了我这里,我没什么可以款待他。那人从里面回答说:不要烦扰我了!门已经关上,我的孩子们同我一起在床上,我不能起来给你。我告诉你们;他纵然不为了他是朋友的原故,而起来给他,也要因他恬不知耻地切求而起来,给他所需要的一切。」
固然,耶稣讲这个比喻的主要目的是在说明祈祷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但是我们是否也可以进一步地假设,比喻中两位朋友平日的来往一定不很密切,只是到了需要对方帮忙的时候才登门造访。怪不得他的朋友借给他饼的时候,才会显得那般的无奈与不得已。如果平时彼此有密切的交往,感情也浓厚的话,必定会立刻起来替他开门,帮助他解决困难的。
我们跟天主的关系,也常常可能是这样的,我们平时冷淡,不常在祈祷中跟祂交往。在生活中也不依照天主的教训去处事为人。一旦到了有需要时,就马上跑到天主台前去临时抱天主的脚一下。像这种不理想的天人关系,又怎能有求必应呢?所以,除非我们平时就常与基督交往,并且依照祂的话生活,否则,我们祈祷的效力一定会大打折扣的。
我们今天下午是专诚到葡萄园来参观的。一方面可以享受亲手摘食葡萄的乐趣,另一方面还可尽情地陶醉在乡间纯朴的大自然美景中。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但是今天下午收获最多的,并不是美好的物质食粮,而更是蕴藏在物质表层里的精神价值。面对着串串的葡萄树,我似乎被拉回到耶稣的时代,聆听里祂亲自向我讲论有关天国的圣训。
站在离我不远的王神父,可能注意到原先兴致勃勃地在采食葡萄的我,怎么忽然间速度慢了下来而楞在那里了。所以就走过来跟我打招呼,看个究竟。也就这样地,我在沉思中被他唤醒,又重新回到了现实的生活里,但是此刻,心裹却感到无比的充实与快乐,也洋溢着一片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