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三年出国前,我曾获得长上准许,准备于卒试后前往罗马住一段时间,看一看是否能够在那儿选修一些神修课程,以便日后回国时应用。
正因为长上知道我将去欧洲一趟,而同行的王秉钧神父也要回意大利探亲,所以
长上特别要我们两人趁此机会到西班牙罗耀拉参加一个专为会士举行的讲习会,主题是有关耶稣会的会宪与神操的问题。
就这样地,我与王神父又结伴同行了!
九月一日晚间,我们从纽约闻名的甘乃迪机场起飞,飞向西班牙去。挥别了四百多个多采多姿的日子,也带走了一丝淡淡的离愁!
到机场送行的是我一位昔日在马尼拉读哲学时的同窗,美籍耶稣会的威廉.亚伯特神父,他原在罗马攻读圣经学博士学位,当时正返国省亲。我们还相约不久后在罗马重聚,畅叙离情。
我跟王神父原来买的是普通机票,但是不知何故却被安置在头等舱里。
坐进堂皇富丽的机舱里,感到舒适非常。我当时心里想:会不会是空中小姐查票时看走了眼?或是因为我们穿著神父制服,特别给予优待呢?反正不管怎样,又不是我们存心骗人,只好以「却之不恭」的态度就座了。当时心中还暗暗念着:「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处处都有天主的特别照顾。」?一笑!
当飞机起飞不久之后,空中小姐就开始侍餐了。我们虽置身于头等舱内,可是手里拿的仍是普通机票。尽管如此,空中小姐仍然待我们如贵宾一样,让我们享用了一次富贵人的晚餐:除了丰盛美味的食物外,还端上了各式各样的美酒,任君品尝。只见王神父一杯接一林地下肚,到达了一切尽在无言中的境界:而坐在旁边的我,却只能欣赏他那乐在其中的神态了。不知道当时的王神父,心里是不是也有昔日李白「独酌无相亲」的感叹否?我更不知道空中小姐是不是心中在窃窃私笑,笑我这个傻瓜有福不会享?
我认为:喝酒原是一种享受,但却不是人人都有这种福气。为会喝的人,可以乐此不疲:但是没有这种细胞的人,却反而能是一种痛苦。
「留美」期间,我曾尝试着学习喝酒。可是每次喝了头昏脑胀,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楚了:即使是喝上几口啤酒,也是如此,不行就是不行,是勉强不得的。
尝闻有一位神父,当他读第三年神学的时候,特别向理家神父求了一个许可,放了一瓶葡萄酒在自己房内,好学习准备做弥撒。但是此公不善饮酒,结果年终时差不多原封不动地把整瓶酒还给了理家神父。据说他后来到美国留学,有一次去修女院献祭,修女们不小心把威士忌当葡萄酒给了他,害得他在弥撒后到达了「神魂超拔」的地步,倒地不起良久。像这样的人,如果勉强他喝酒,那不是苦不堪言吗?但话也得说回来,如果会喝而喝过量,甚至喝得酩酊大醉,劳命伤神,那就不能算是享受了。
谈到喝酒,很自然地就联想到抽烟的问题。因为这两者常常是被连在一起的。
抽烟亦复如此。曾经有一位教友告诉我有关他戒烟的经验说:「由于抽烟过度,怕伤害身体,所以我下定决心要把烟戒掉,但是那种痛苦的经验,除非身历其境,实在很难了解个中艰辛。每次堂我坐在办公桌前,心里虽然明明知道,在抽屉里连烟屁股也不会有,可是双手还是会不自主常去拉它,希望会有奇迹出现。」
我想,如果一个人抽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已经没有什么乐趣可言了。因为那已经是一种病态。天主创造万物,是要「物役于人」,而这位教友却变成「人役于物」,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痛苦与不幸。
我自己虽然不抽烟,也从来不想学习,但是却可以了解,为某些人来讲,抽烟不但有提神解劳的功效,往往还能是创作灵感的泉源。君不见有多少人,当他们一烟在手,就可以到达忘我的境界:而灵感也在一吸一吐中如泉般涌出。像这样的抽烟,实在已经到达一种美的境界了。也因此是一种无上的享受。
但是,依我的观察,有不少瘾君子,他们抽烟,只不过是一种闲来无聊,或纯属习惯性的行为而已。他们实在是为抽烟而抽烟,一根接一根地抽个没完。好象如果手里不夹根烟,就有一分怅然若失,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像这样的人,我不晓得他们抽烟是否真的会感到乐趣?或只不过是一种心理的需要而已?
既然谈到抽烟,我愿意顺便一提礼貌的问题。
现在在机上,往往划有抽烟的特区,以免影响不抽烟的乘客,实在是航空公司的一大德政。祇是这种德政还未能扩及其它公共场所,实感遗憾!
我因为喉咙过敏,如果遭到些微外来的刺激,就容易咳个不停。所以当邻座正在吞云吐雾,乐在其中时,也正是我受罪的时候。但是往往由于不好意思告诉对方,所以只好勉强忍受下来。如果邻座是位反应比较快的人,就会因着我的咳嗽声而停止抽烟。但是有的人却仍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认为既然我买了票,当然就有权利大抽其烟了,这种无视于别人痛苦的态度,实属不该。
另一种情形是,有的人烟抽得非常厉害,不但到了满嘴黑牙的地步,而且囗里还常冒出一股难闻的味道来。跟这样的人谈话,实在是活受罪。我曾经在车上跟一位先生毗邻而坐。每次当他开口的时候,就会有一股很强的烟味直向我冲过来,真叫我有作呕的感觉。那次由于不好意思告诉他少说几句,只好自己少开尊口了。由于我很少答腔,所以对方也就少说许多了。只是原能是一次愉快的交谈,却因着那股叫人难忍的味道而提早落幕了。殊属可惜!
人与人相处,贵在能多为别人着想,如果光一味地只求满足个人的嗜好与需要,而无视于他人感觉的话,人与人的距离恐怕就会加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