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一到主诞堂就马上参加两位神父的共祭与做个人默祷,所以还没看清楚岩穴中的一切。现在正好可以到处逛逛。
主诞生的岩穴基本上分两部分:主诞生的祭台及马槽堂。在石阶的尽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半圆形的大理石的壁龛,并不高。在这地面上,镶着一颗闪烁发亮的银星,共十四个角。在星的上面用拉丁文刻着“基督在此诞生”的字样。据说这是第二颗星,因为第一颗曾失踪过。不过这仅是传说呢?或真有其事?就不得而知了。星的中间是空的,不晓得里面藏的是什么玄机?在星的后面,常放着两只像酒杯的大玻璃杯,也许是长明灯吧!星的上方挂了十来个形式各异的吊壶。不晓得是作何用途?这个地方也是一个祭台,不过布置倒很简单。我们共祭并不在这个祭台上,而是在它右后方的马槽堂里。马槽堂虽以堂称之,但事实上它只能容纳三、五个人而已。非常的窄小。在岩穴的顶上也挂满了许许多多的吊壶,让整个地方看起来更显得神秘而古色古香。不过依我看,这些吊壶并不实用,恐怕只是用来装饰而已。地上还放着三只大而笨重的蜡台,上面燃着好几根蜡烛。墙上挂了好几幅圣像。我由于曾在美国一个东方礼的教堂内举行过弥撒,所以看到这里的布置,并不感到陌生。只是直接地感到不很喜欢而已。因为我觉得,祈祷的地方,特别是圣堂里,布置尽可能越简单越好,太多外在的装饰,容易引人分心,感到心情沉闷。单纯的美,更易激励人举心向上。
走出岩穴,我独自跑去主诞堂参观。这是此地主要的大堂。当你一踏入堂门时,四排斑驳的石柱马上映入眼帘。让人顿时感到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心中油然产生敬畏肃穆之情。可惜的是,这么有纪念性的圣堂,似乎保养得不好。也许,这是故意的也说不定,因为古老的外表,不是更显出它悠远的历史性吗?
据说在圣堂的地下室中,有一间纪念堂,是纪念第四世纪的一位圣人。他的名字是热罗尼莫;也是第一位把圣经从希伯来文及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的译经家。圣热罗尼莫曾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他说:“不读圣经,就不认识基督。”可以说把圣经与基督徒的关系一语道破。因为基督徒乃是追随效法基督的人。如果不认识祂,又怎能追随祂和效法祂呢?而要认识基督的最好方法,就是熟读圣经。因为旧约是预言基督;而新约则在宣扬基督。基督乃是整部圣经的中心人物。所以要认识基督,就非得熟读圣经,甚至精读圣经不为功。
只可惜当日我没人作向导,所以根本不知道在圣堂里还有地下室;更有那么一间很值得去的纪念堂呢。否则一定不会错过。盼望来日再有机会旧地重游的话,我必定前往凭吊一番。因为就在这间屋子里,他完成了伟大的译经工作,造福所有的基督徒及许许多多非基督徒。
在堂内逗留片刻之后,我就离开圣堂,到外面街上去逛。偶然见到有人在堂外兜售纪念邮票,我心想父亲一生喜欢集邮,除了向他所认识的外籍神父们要外,也常寄望我在国外旅游期间,也能替他搜购一些。由于在国内平时不易找到中东一带的邮票,所以我就赶快替他老人家拣选了几套精美的邮票,准备带回去赠送给他,好叫他高兴高兴。虽然买的是廉价货,但是深信父亲会谅解的,因为他所看的不是外表的贵重与否,而更是隐藏在这些廉价外表下的那颗孝子之心。
买过了邮票,我曾独自继续乱闯。看到对街有一间回教寺,所以就怀着一颗好奇心,并鼓起勇气闯了进去。由于从未逛过任何回寺,所以免不了有些刘姥姥的感觉,一脚就踩进去了。只见那位管理员瞪着两只大大的眼睛,向我逼视,示意要我脱去脚上的鞋。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所站的地方,是一块圣地呢!于是很不好意思地倒退了几步,赶紧脱掉鞋子,然后才进去。
我对回教虽然仍是一知半解,不过多年前在辅大执教时,曾与已逝世的德籍圣言会会士闵明我神父,去外双溪东吴大学听过介绍回教教义的专题演讲。虽是平生惟一的一次,但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没想到他们的教义竟然与我们的教义那般的相似。一直到日后读旧约时,才知道,原来阿拉伯人的祖先依巿玛耳也有一半选民的血统呢。
走笔至此,忽然忆起有一次参加婚宴的趣事来了。不久前,我去吃喜酒,在同桌上认识了一位马先生。他是一位回教徒,可是他说他现在不敢到回寺里去,原来他娶了一位不是回教徒的妻子,子女也没有随他成为回教徒,所以他自认罪恶深重,不配进寺祷告膜拜。
回人是不吃猪肉的,可是你去吃喜酒,人家是不可能专门为你一个人做素菜的。所以那天喜宴中,只见他坐在那儿发呆,原来他能享用的菜少之又少。
回教寺内简单得很,没什么好看。所以略为参观后,我就出来,再度溜达去了。这一次是去逛圣物店。
在罗马时,我就曾采购了一些圣物,所以在此地只是选了一些小圣牌;并特别买了一串好看的念珠,准备带回去送给母亲。买完圣物之后,我忽然灵机一动,遂折回岩穴里去,把圣物放在救主诞生地的地面上,靠那颗银星的地方,亲自加以祝圣,希望吾主看在我这份心意,会特别降福佩带这些圣牌的祂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