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狄尼修派灵修和新式虔敬 新式虔敬
    虽然雷斯博克的影响,由一些作者和方济会士赫博的延续,并传播到法国和西班牙,不过此时又有另一个与英国灵修很相似的潮流,在欧洲低地区发展起来了。这个新的运动,布殊称之为新式虔敬运动,它得以扩展,主要是因为许多真诚的基督徒,对于德国和法兰德斯作者错综复杂的推理,感到厌倦和烦闷。这个新的趋势却给人提供感性的灵修,可以满足那些虔诚的基督徒的实际需要,而又免除了过量的神学推理,不必在为在奥秘生活最高阶段与天主共融的神学问题费心。以下数段是思主篇的摘录,充分显示许多人都倦于对基督徒生活采取推理的步骤:

    你纵使能对于不天主圣三做深入的讨论,但没有谦虚的德行,最后反而令天主圣三不悦,这与你引诱什么好处?其实,高超的言论并不能使一个人圣善和正直,反而有的性的生活,使他能成为天主所钟爱的人。我认为经验「良心不安」的意义更好……

    除去对于追求知识的过分渴望,因为这是造成分心和欺诈的原因。学者很喜欢表现智慧或被人称为智者。许多事物的知识对于灵魂一无价值。关心对于他的救恩全无助意的事,这人愚不可及……

    如果人们能象他们发掘问题那样勤勉地根除邪恶,种植德行的话,他们就不会犯这样大的罪,人与人之间,不会有这样多的丑行,隐修院里也不会这样松散。

    德国及法兰德斯作家引起基督徒反感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学说所导致的错误和非议。无疑,像雷斯博克这样的人,必定常人被错误的引述,不公正的被指责引起错误的奥秘经验、幻觉和异端;但象郭鲁德和哲生这样的人,必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以扫除虚假的奥秘灵修的浪潮为己任。此外,他们也常可以振振有词的举出,厄克被教廷禁止的一系列论题作为反对的理由。

    第三,这期间,整个教会都显示了革新的需要:宗座出现分裂,神职人员和修道人士在道德方面放纵,教友之间奉行错误的奥秘灵修。现在所需要的,是教会的革新和教会结构的彻底翻新。虚有其表的基督徒生活堂而黄之地确立起来,但毫无生气;基本的神学原则时友人提出争论;虽然传统的理想也不断有人教导,欠缺有人实行,教会此时正面临文艺复兴,基督教的反判和脱利腾大公会议几件大事。

    荷兰的改革运动的领袖是郭鲁德,一位献身于传道的执士。他死后两年,他的追随者组织了一个团体叫做「温德士涵的兄弟共同生活团体」。和他所有的团员一样,郭鲁德对于雷斯博克和莱茵河西部的奥秘神修者的教导非常熟悉,不过他主要的注意力都方在教会的改革上。他非常激烈的反对神职人员的放纵,甚至招致教会当局不友善的对待,且被乌特利废除他的传道权。有些作者认为郭鲁德是基督教改革的先驱,但无论是他本人或是他领导的运动,都从来没有不服从教会的表现。

    反对推理奥秘灵修的神秘理论的他,自然会倾向于培育一种大众化的、实际的、完全脱离理性主义的教导。他更关心普通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对于冗长的讨论积极和默观生活的活动,兴趣不大。他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

    他的默观论可浓缩为一句话:默观是爱德的成全。他所劫持的,也和莱茵河西部地区的奥秘灵修者一样,是神贫、自我抑制、割舍和道德实践。如果基督徒要寻找模范,他可以摸仿在神圣的人性之内的基督。我们可以被人领导着,透过基督的人性,默观他的神性,这涉及从感觉形象,进步到某种精神和谐的境界。讲到奥秘的现象,郭鲁德坚持,分辨真相的基本规则就是它们所结的果实,例如理智清明或爱德增加等。

    和温德士涵团体其他的团员一样,郭鲁德献身于传道和灵修研讨的工作。他的风格是格言式的,大部分是精简切实的指示或教导,但不详尽的解释或辨证。在郭鲁德和他的大弟子雷德卫的努力下,许多宗教团体革新了。雷德卫是他们这个兄弟共同生活团的真正创办人和导师。郭氏另一为有名的弟子是谢博,他撰写了一套默想法则,由后来嘉尔笃会在慕尼克卫山的隐修院院长嘉尔加和方济会士赫伯修订。在稍后,又由蒙比亚加以系统化,使后世的修道人士获益非浅。

    不过,新式虔敬运动最负盛名的作家当然要推甘比斯。多年来,他一直是圣奥斯定律修会在芝华里圣厄若思山隐修院的初学导师。一般都认为他就是师主篇的作者,不过这不是他唯一的著作。他所有的著作,都是为培育或陶冶投身于宗教生活人士而写。这些作品或是教人克制,如师主篇和灵修不的私语等,或是历史性的,如郭鲁德传几史耐丹圣利云娜传等。

    师主篇一直以来都受到定期的赞誉或批评,但它可能是在天主教历史中,最广泛流传的一本书,仅次于圣经而以。对于批评他的人,我们想提出几点:师主篇是出自反对推理灵修的凡响运动;这是专门过隐修生活的男女而写的,写于一个高呼教会改革和更新的年代。这也说明了它明显的反对理性主义,坚持脱离世俗和不断的强调悔改和归依的原因。全书忠实地追随新式虔敬的基本教义:真正的灵修生活就是师法基督,基督徒借着默想基督神圣的人性,可以进入默观他的神性及达到与天主共融,解放灵修的境界。所有诚心诚意的基督徒都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同时,如果达到默观的境界,也可能直观天主,不过,这和真福的直观,无论在基本资和时间的延续上很不同。默观本质上是爱德的运作。

    要重组师主篇的材料,使它有一定的程序,这首先必须承认,灵修生活是一种内心的生活;其次,最艰巨的交战,必须在一个人自己的灵魂之内进行。明白这一点,师主篇就可以为灵修生活顶下第一个条件:认识自我:「这是最大和最有益的教训:真正认识自己和轻视自己……谦虚的认识自己比深入研究科学,更能确实的通往天主。」

    不过,我们只能从舍弃自己和在一切受造物中认识自己;当基督徒这样做时,他是面对自己的罪咎与不幸的挑战,着促使他在谦虚和忏悔中转向天主。这样,他能使烦扰不安的良心平静和享受心灵的平安。不过,在这时期,灵修需要稳定,因为常有反复的危险。「一个疏忽和放弃决心的人,必定会在多方面受诱惑。」只有妥善的控制种种激情,在能确保稳定或持久,因为激情是最容易受到刺激而有所反应的,因此,人的工作就是根决自爱之心:

    使自己常常服从,这样理性必能常常控制感性,而理性是在一切事上服从天主,这样,理性就能征服人并成为世界之主,如果你想达到这样高的境界,你必须在一开始就威武的从事根除的工作,以便根除和毁灭一切秘密的倾向自我、一切自私和对世俗财富的把安分的愿望。人过分爱自己,这种恶癖是万恶之根,必须铲除……凡愿意自由的与主同行的人,就必须自己他自己的一切狡诈和不合法的爱恋,任何受造物的自私的爱。

    师主篇用了一贯和很特别的字来说明死于自己。舍弃,意思是七弃绝自我和完全服从天主。事实上只有两个极端——天主和我自己;因此,死于自己必定包含服从和投向天主。虽然默想「末世」可以产生很强有力的动机,但要真正作到死于自己,必定依赖天主恩宠的帮助。

    灵修生活的第二阶段包括「仔细观察我们之内的若干本性与恩宠的活动。」当一个人,越来越趋向默观,对自己的认识,逐渐加深,并奋力保持完全投向天主时,他回经验到本性与恩宠之间的张力。柏天奴在他的著作就神中,描写这种情形是一匹黑马和一匹白马,套在同一辆马车上,向着相反的方向奔跑。圣保禄以属神的法律,对抗属血肉的法律,来说明人的内心斗争「罗马 7:14到25节」甘比斯用很大的篇幅,以类似圣保禄爱德的训导那种方式「格前13:1到13节」,详尽的描写这种情况:

    本性是狡猾的,吸引了不少人……恩宠与简朴同行,远离一切的邪恶,不欺诈、无论做什么,纯然为天主……

    本性不愿被限制,也不能受约束……但恩宠研究如何抑制自我,抗拒感性,寻求服从,渴望被克服,并不希望按照自己的自由而行,愿意服从纪律,不欲对人发号施令,唯愿永远活着、站着、属于天主之下……

    本性为她自己的私利而劳苦……但恩宠并不考虑何者对她有利或有益。本性欣然接受荣耀与尊重,但恩宠忠实的把一切光荣与尊敬归于天主。

    本性惧怕被羞辱和手轻视,恩宠乐意为耶苏之名受指责。

    本性爱闲散和身体舒适,但恩宠不能闲散,切愿投入工作。

    本性寻求新奇和美物……恩宠安于清简和卑微……本性崇高短暂的事物,为俗世的收获而庆贺,因物质的丧失而苦恼,轻易被每一个眼色、每一句话而刺伤或挑拨;但恩宠高瞻远瞩,即不眷恋即往,不伤以失之物,也不因粗重的话而激怒……本性贪得无厌,恶施而喜受……但恩宠慷慨而心灵开放,远离自私,安与贫而乐于施,认为施比受更有福。

    本性倾向于自己的同类和受造物……恩宠受天主和德行吸引,弃绝受造物、逃避世界,憎恨肉身的欲望,约制游荡和闲散,不喜欢公开炫耀。

    本性追求外在的安慰,享受感性的满足;但恩宠只寻求在天主内的安慰……

    本性为他自己的利益和兴趣而作一切……但恩宠即不追求短暂的事物或任何酬报,只追求天主做他的赏报,除了追求有益于获取永福的事之外,她也不追求现世生活之所需。

    本性为交游广阔而沾沾自喜……但恩宠甚至于爱他的仇人,却不因为相识满天下而扬扬自得,对于门户出身也不屑一顾,他爱贫穷甚于富贵;对无知者比对有权势的人更多一份同情心……

    本性轻易埋怨需求不足,烦扰缠身;但恩宠以决大的毅力承担贫困。

    本性把一切包揽在自己身上……但恩宠却把一切归于天主……

    本性对秘密好奇,好打听新闻……喜欢凭五官经验事物,欲求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做事为争取赞美和引起他人羡慕;但恩宠不打听新奇事物……反而教导人约束五官,避免虚浮的自满和夸示,谦虚的隐藏值得赞美和羡慕的成就,并从一切事物和知识,寻求精神收益的果实,赞美和光荣天主。

    在灵修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基督徒对于天主的力量,对他透过助佑所表示的对所有人的关心,透过基督而赋予人的救恩所表现的仁慈几美善,以有深刻的觉知。对于天主对人的洞察和守护,基督徒应该满怀敬畏,但首要的应该是爱德。一个人的爱德,应该随着他认识天主对人的仁慈而相应的增长。其次是谦虚,这是在师主篇内一再出现的主题之一,就和隐修院的灵修一样,也是一再强调谦虚的德行。除了在救主基督之外,还有什么更能表现天主的善呢?因此,基督徒由过基督,在基督内与天主共融。

    师主篇教导的灵修以基督为中心,以圣经所说的,基督是道路、是真理和生命(若14:6)为基础。基督徒必须不断默想主的苦难和死亡,才能持续的完全的服从天主;追随基督就是走「高贵的十字架之路」。与基督共融是在领圣体时在喜悦中所经验的。不过,甘比思一直提醒他的读者,与基督共融就是与天主共融,也就是与圣三共融:

    我赞美你,天上的慈父,我的主耶苏基督的父亲,因为你曾屈尊就卑,垂顾卑微脆弱的我。仁慈的父,安慰之父,我感谢你,经管我不堪当,你竟时时惠然抚慰。我要永远偕同你唯一的、神圣和施尉的圣神,永远赞美你、光荣你。主天主,我挚爱的,但你惠然莅临我心,我之内的一切,将满溢喜乐欢欣。你是我的光荣和我心灵的喜悦。

    若望哲生

    当甘比斯和郭鲁德,以切实可行的教导,完全避免神学的推理,对当时的推理奥秘灵修,展开和平之战时,巴黎大学校长若望哲生,却在教义的范围内,向偏激和错误的奥秘灵修开战。他的上一任校长达利亚首先对这些转向星相和占卜学以便将预言的伪奥秘灵修者展开攻击。不幸达利亚因为过分暴烈,更因为采用了渥涵的威廉所提出的道德原则,伤害他自己的目标。简而言之,他的立场是:任何事情本身都是中性的,一切道德都在于神的旨意。因此,某些事是罪,是因为天主禁止,而不是因为干犯了天主之内的永恒的法律。因为,一切道德都是相对的。因为天主可以颁布其他的诫命。

    哲生在澄清灵修生活的正统神学的工作上,成效比较大,部分是因为他是神学家,部分是因为他的脾气平衡而不急噪。他的教导来源是伪狄尼修、圣奥思顶、圣伯纳、维克多会士、圣大雅博、圣多玛斯阿愧纳、圣文德和嘉尔笃会士、巴尔马的休格。他的主要著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奥秘神学》、《论默观之山》、《释奥秘神学》。

    哲生和伪狄尼修一样,认为只能透过否定认识天主,不过他反对雷斯博克和莱茵河西部地区的默观者,认为他们把这个说法推向极端。在哲生看来,推理神学是理性能力的效果,它的对象是真理,奥秘神学是感性能力的效果,它的对象是善;在这两种情行之下,都可以正面地、有限的认识天主,至少认识他是善、是真理。此外,透过对天主启示的信仰,也可以认识天主和他的属性。默观的对象也不只是天主本身而已,因为有时默观基督、基督徒的德行或末世等。

    至于积极或默观生活;哲生认为不是所有基督徒艘受召过默观生活;因此意图领导所有的灵魂过默观生活,是一个很危险的错误。有许多基督徒,因为性格或所处的生活实况几责任的缘故,之适宜过积极的生活。实在,那些投身于积极生活的人 ,忽略他们的责任而追求默观生活,可能反而犯了罪。这些人可以在退省期间进行。那些受召过默观生活的恩,不应该在接受训练前,随便尝试默观,其次,他们应该偶然从事一些体力的劳动的工作,因为没有人能在这一生中,不停的默观过日。

    既然默观的方式,危险性极大,那些觉得自己倾向于默观生活的人,应该寻找一位神师指导。这位神师自己不但要有默观的知识,同时也要在生活中实践他所教导的理论,因为默观通常是在思想范围之内,比一般较冷淡的基督徒更容易陷于错误、怪诞的理论之中。有些人,象北恪团团员那样,竟荒谬地相信能在默观中,达到与天主共融的人,不必在遵守神圣的法律;因此,他们有些人借默观经验之名,作出许多不道德和遭人非议的行为。另一些人则分不清自然与超自然秩序的区别,误以为放纵的激情和感官活动,就是恩宠的运作和超自然的经验,所以他们也很快就受到肉身刺激的诱惑。再有一些人却比较倾向与理性的推理,推想一个神学的架构,把他们一去不返的推入过度理想主义和泛神论之中,在他们的骄傲和狂妄之下,许多人不服从教会而公开散布异端。最后,有些被误导的默观者陷于寂静主义的陷阱,这套主义教人对救恩采取无为的态度,教人不必祈祷或行善,只把自己完全防在天主手中就可以了。

    为了弥补上述的危险,哲生列举了一系列辨别神类和评估奥秘灵修教导的规则。所有基督徒都应接受教会的大公会议、教宗、主教和有学识的神学家和那些赋有辨别神类的特别天赋的人士的教导。个别的默观者的教导,必须符合圣经和传统。任何煽动激情或压抑德行的教导都应该拒绝。

    辨别神类的恩赐来自天主,虽然借过去的研究和指导灵魂的经验,也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获得这种能力。

    首先要注意的是有奥秘经验者身、心的健康,因为情绪不受约束或幻想力丰富的人,很容易被误导。同时必须特别照顾灵修生活的出学者和女性。

    第二,应该详细地查问奥秘经验着自称所得到的启示或异象,导师应该极度保留甚至采取怀疑的态度,以免偏向默观者的说话。哲生甚至提议导师采取严厉的态度,以便考验默观者的谦虚。

    第三,导师应该找出刺激奥秘经验者讲论他们所得的启示或异象的动机,因为有正确的奥秘经验者通常都不太愿意和他人,即使一位导师,讨论这些问题。

    第四,但不书比较不重要的一点。导师应该记录奥秘者的生活状况;例如他如何承担生活中的各种责任,他在生活中的所表现的德行是什么,因为正确的奥秘现象,应该有利于个人的成全而不是促成骄傲的机会。

    最后一步——真正的辨别神类——是最困难的一步,因为这是辨别整件事的成因是潮自然的,或是属于自然,或怪异性的问题。由神而来的真正的硬币或是出于幻想或怪异干预的假硬币,可由他的重量,也就的他的谦虚辨别出来,或是由它的适应性,即他的谨慎;它的稳固可靠,即他的耐力;它的形状,即他的真理;它的色彩,即爱德的金黄色辨别。

    至于他正面的神学教导,哲生宁取奥秘神学而不注重推理神学,因为奥秘神学促使人与天主共融,炼耐心和谦虚;推理神学却导人骄傲狂妄。他所谓的奥秘神学就是对天主的经验知识,不过他也同时采用推理和实践的方式处理这种知识。其实,哲生承认,一位推理神学家,可能比一位有确实的奥秘经验者,更能清晰地解释奥秘神学;因此,推理的奥秘神学应该指导实践的奥秘神学。

    哲生的推理奥秘神学主要的论点是:反省导致默想,而默想可引发默观;但默观本质上是一种感情的运作:他是一份狂喜的爱,它发动灵魂较高的爱好{称为:synterresis}而把激情「感受上的」和意志置诸脑后。属于默观或奥秘经验的爱,是那种能把灵魂提升到与天主共融,能使灵魂充满喜乐和幸福的爱。

    因此,哲生把狂喜的共融和默观看作同一回事,不过,他清楚的说明这是怎样的一种共融。这时,较低层的能力,包括想象力和理性,都停止活动了;当灵魂被默观所撰取时,这些能力都暂停了。心灵开始定住在天主那里,感受的能力也脱离感觉事物;着整个的运作称为「心的反璞归真」。灵魂在天主之内转化,不过,当他尝试说明这种转化时,他在用字上非常小心。灵魂决不可能在任何情形之下失去他的身份或自己的存在;因此,灵魂的转化决不能解释为灵魂返回在天主心灵之内的永恒范本;也不能把促使着转化的爱,看做圣神;也不能把他看作是一滴水,落入一滴酒里之后的转化,或是食物进入一个食客的身体之后的转化,或是象是在感恩ji中,饼和酒转化成基督的体和血一样。哲生认为这一切比喻都是不适合的。不过,他也承认不是每一个都是错误的。

    由于灵魂之内的转化而导致默观的狂喜的共融,全都是爱的工作;它促使灵魂的意志与天主的旨意,互相顺应而共融。不过,无论这共融是如何密切,奥秘经验者总是保存自己的身份和人格。在讨论有经验奥秘者的意志,在什么程度上服从天主的旨意,哲生认为,把人的意志,与天主「容许」的意旨看成一样,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教导「虽然可能是容许的」,因为这样一来,人就可以说,罪是天主容许的,或是林海混是受永罚的,甚至可以说奥秘灵修者可以「意图」他过去所犯的罪或他自己「意图」受永罚。再此,哲生明显是指一些奥秘灵修者竟说,既然人所犯的罪,在某种程度上是天主所「愿意」的,那么奥秘灵修者自己,不应希望自己不曾触犯这些罪「厄克」。

    应该注意的是,虽然哲生认为在默关和宽系的共融里,最主要的是爱,他也并不排斥知识。他认为灵修如果事前没有相当的知识,他是不可能接触天主并享受与天主密切的共融。哲生相信,在默观的奥秘共融之中,知识和爱都是需要的,不过,他总结说,既然默观大部分的效果,都是爱的效果,那么作为「成全的祈祷」的默观本身,就是那成全的爱了。

    至于达致奥秘的共融或默观的境界必备的条件和工具,哲生说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勤与默想。他所谓默想,是指个人抱着培育自己在爱与虔敬中成长的目标,潜思默念种种神圣的真理。他并没有提出一定的默想法则或方法;他尊重个人的自由,让人自由去适应生活中的责任和需要。

    根据上述的情况,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到,哲生在极力按法国的客观环境,推行新式虔敬,他在这方面起了很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个学者,同时又是一个务实的人,哲生既能言善辩,同时又极有建设性,他与低地区的伪奥秘主义抟斗,同时又一一指出,雷斯博克师法于厄克的理论所涉及的种种危险。在富建设性的工作方面,他为已显露曙光的新时代,定下了灵修的进程,同时,至少哪个时期,他在感性与推理的灵修之间,作了和谐的综合。他的晚年是在里昂的思丽斯汀隐修院度过的。在这里,他专心默想,从事于文字和儿童宗教教育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