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港、澳、台教会的情形 第一节、天主教在台湾
    台湾面积3.6万平方公里,与福建隔海想望,人口2300万主要包括台湾的土著居民;十到十三世纪迁移到台的客家人、闽南人和40年代随国民党迁入台湾的人。

    背景:

    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台湾属于清政府治下、1895年《马关条约》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二战后回归中华民国、1949年蒋介石将国民政府退到台湾,1975年5月4日蒋介石去世,光复大陆的决心慢慢退却。

    一、天主教在台湾传播的几个阶段

    1、道明会在台湾开教

    1626年道明会马丁尼神父和另外五位会士随从西班牙的探险队在台湾基隆登陆,开始在台湾传播福音、建立教堂。到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人已有教友4500人,但荷兰人信奉新教,教会在此受到了严重的摧残,1662年郑成功又闭关自守,传教士不能自由进入,直到1858年清政府解除禁教令。1859年道明会士再次到台湾传教。

    2、1859-1895年

    传教士们这一时期面对的是人们的愚昧无知和来自教外人的绑架、谋杀等,但是经过传教士三十多年的辛苦工作,教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3、1895-1949年

    日本刚一统治台湾时,台湾爆发一系列的反日运动,日本采取高压政策。于是乡村变成了火海城市则成为废虚,传教士的工作遭遇到很大障碍。就是到台湾社会稳定下来之后,教会也受到了日本方面的一些限制。

    1939年二战爆发,日本提出“东亚共荣圈”的口号欲控制整个东南亚,整个东南亚卷入激战之中,美英等国也警觉到日本的危险。1941年12月8日的珍珠港事件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为了战争的需要日本在台湾的军队和军工厂全面备战,并下令台湾的神父尤其是美英的神父驱逐出境或被监禁,传教事业被迫停了下来。

    1944年美军首次飞台湾领空,轰炸日本的军事设施,虽然美军尽量避开居民区与教堂,但一方面战火无情,另一方面日本把兵工厂设在教会建筑物中,使教会部分教堂被毁,幸运的是没有人员伤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传教再次回到自己的岗位开始教会的重建工作。

    4、1949年―

    大陆的神职和修女迁移台湾为宝岛的传教事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帮助。我们看一些教友人数统计:49年1.3万人、54年3.2万人、64年26.5万人、70年30.38万人(最高峰,之后呈停滞和缓慢下降趋势)

    A、70年前教友增长的原因

    有利的政治因素;社会经济状况的不稳定;大陆神职、修女和教友迁台;大量山胞(土著)人皈依;天主教在台湾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在教育和慈善事业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吸引人皈依。

    关于经济方面台湾学者杨国枢有如下见解:他认为人有三个层次的需求,基本生活物质满足的需求、寻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和精神上超性生活的需求。一旦人第一个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很容易直接上升到寻求第三种需求,如果第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会进入自我满足的需求,并且许多人会停留在此。

    B、70年后停滞的原因

    经济状况的改善,宗教需求下降;中国文化持续性抑制西方宗教;民间宗教信仰的阻碍;教友向海外移民。

    二、各种不利的传教因素

    A、社会环境

    人的世俗化,功利化和追求物质享受;民间宗教盛行;教育屇盛行唯物主义,视宗教为腐朽,强调按良心生活就够了。

    民间宗教的特点:没有教团,没有入教仪式,没有教主,教义由儒、释、道、巫四部分融合而成。(儒的祖先崇拜,释的经典、道的仪式和巫的法术)

    B、教会内部

    神职人员老化,且人数不足,缺乏内修和语言障碍等;教友重物质享受传教精神不够,信仰根基荧薄弱,缺少基督见证精神;按理性行事无法体会到宗教在实际生活中的力量,因此只把它做为一种精神寄托。

    三、现状

    台湾现有七个教区(台中、台南、台北、高雄、新竹、嘉义和花莲)和一个宗座署理区(彭湖),14位主教(一位枢机单国玺和一位总主教狄刚),1396位神父,1122位修女,30位修生,244位传道员和30.4万教友(台湾人口的1.5%)

    四、于斌枢机

    字于野声,1901年生于黑龙江(从小丧母)、1916年进教,同年入师范学习、1918年入小修院,随后入复旦大学,1921年毕业于此、1922年入吉林大修院、1924年入罗马传信大学、1927年获得哲学博士、1928年获得神学博士,同年圣神父并任教于传大、1931年获得政治学博士、1933年回国任公教进行会总监和宗座代表秘书、1936年被委为南京教区主教、1946年升为总主教、1949年后迁往美国、1963年在台湾重建辅仁大学任校长职务、1969年3月28日被提升为枢机,同年5月1日加冕,之后访问美国、6月7日回到台湾受到热烈欢迎,副总统到机场迎接,蒋介石设国宴庆祝、1978年8月辞职,16日在罗马去世。

    于斌被提升的四种意义(方豪神父)

    A、台湾当时只有1300万人,教友只有30万,是不具备享有枢机资格的,教宗此举是念念不忘整个中国的七亿人民。

    B、教廷仍称于斌为南京总主教,南京曾是中华民国的首都,教宗是希望有一天中国教会获得自由,让于斌回大陆。

    C、1945年教宗任命田耕莘为枢机,恰是二战结束,乃是锦上添花,今天于枢机的任命正是中国教会卧薪尝胆之际,可谓是雪中送碳,以慰苦难中的中国教会。

    D、田枢机曾谦称自己之所以被任命有三个原因,土生土长、未曾留学和乡间神父。于是斌则不然,他留学罗马并有三个博士学位,从来不是乡间神父,由此可看出教宗是用人之长,显出教会的博大,也说明教宗十二和保禄六世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