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现代教会 第五章 欧洲教会在十八世纪所面临的挑战
    背景:

    到18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独立,扩张殖民地。国家独裁、教会权利低落,国家观念代替宗教观念。1773年逼迫教宗将耶稣会解散。科学的进步使人们相信凭科学能建立人间天堂,故而宗教热忱下降。

    有人说:教会在16世纪,誓反教产生、反对天主教会。18世纪是唯理主义时期或科学主义时期,反对基督教本身。誓反教的特点是自由解释圣经,不需要教会的权威、传统、而是按各人的理解自由解释。故理性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唯理主义反对启示宗教(启示及奇迹)

    一、几种思潮:

    1、Rationalism(唯理主义)

    启源于英国Lord  Herbert  of  chambray。哈拜特创立了——自然宗教系统。认为每个宗教都接受的才是绝对真理。

    A、有一个绝对至高者的存在。

    B、人有义务去尊敬这个至高者。

    C、人应该藉好的伦理行为来敬畏这位至高者。(济利禄信德国—相信天主的道理。—好的伦理行为表现出来。)

    D当人得罪至高者时有悔罪的感觉。

    E、由于至高者是至公义的,所以善人与罪人在来世将得赏罚或惩罚。

    所以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性而不是根据启示或权威,与天主建立一种私人的关系。个人性的信仰。

    另一人Thomas  Hobbes多玛斯哈伯是英出名的唯物论者。他更为极端,认为大自然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机械式的。人是一个完美的机器,国家是个典型机器。

    洛克:每人应从外在的权威和教会的领导之下,解放出来,从传统的教育影响下解脱出来,唯一的依靠是理性。

    休漠:主张人类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绝对肯定的地步,从而成为现代怀疑论的鼻祖。

    2、共济会主义(Freemasonry):

    理性主义在英国得到一个密秘组织的协助,就是共济会。产生于英国。根源是撒罗满时期。工匠们为保护自己的基业,组织成工会,为不受剥削。到中世纪以洗者若翰为主保,再次兴起。开始致力于宗教指导,一度受到皇帝的废除。(1547年英国的爱德华六世将其驱逐出境)。到18世纪又死灰复燃。英国又公会牧师戴匝贵利耶于1717年以在伦敦建立的大会所为基地重建共济会,并逐渐向外扩展天欧美大陆。他们受自然宗教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宗旨有三:A、反宗教。B、反神职人员。C、坚持无神论。  

    有时候他们虽然提倡宗教容忍政策,但在拉丁美洲常公开或秘密地攻击教会。教宗格莱孟十二世在1738年在开除教籍的情况下,禁止神职、修女、教徒加入该组织。英、法国王也纷纷下令禁止此组织。1983年信理部再次重申共济会主义与教会的信仰格格不入,1985年美国主教团召开会议重新审查共济会。要求信友注意格莱孟十二世的通谕和信理部的忠告,勿加入此组织。

    3、百科全书派:

    唯理主义在英国兴起后,传至法国,特别在百科全书派中表现出来。1751年——1780年由当时60多位唯心史观唯理主义者编写成百科全书。如:卢梭、伏尔泰。此书是一部解释科学、艺术、职业的综合性书籍,共55卷。梗概:是那些支持理性主义、自然宗教、自然神教主义的知识分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否认启示、教宗的权威。如此就受到了传统机构,特别是世俗君王和教会的反对,从而受到法国耶稣会和法国政府的审查。此派的观点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及欧洲文化的世俗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带有严重的反天主教思想并反对教宗。于是教宗格莱孟十三世在1760年下令谴责“百科全书派”他们否认基督的神性和教会对原罪的教导。他们提倡人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和天主建立一种私人的关系。

    4、启蒙运动:

    源自德国,理性主义受到百科全书派的支持由法国传入德国,亦称“理性时代”。是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唯理主义和哲学主义等,是与教会思想相冲突的一种倾向。

    启蒙运动起源于17世纪科学的革命和进步,由牛顿、迪卡尔、罗克的理论指导而来。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知识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获得:观测、实验、思考。所以他们怀疑教会的传统。认为教会长期以来所拥护的,通过信仰与权威来认识真理的观念是陈旧的,限制了人的理智的自由和理性发展。所以启蒙运动造就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哲学家如:伏尔泰、卢梭、休谟、孟德斯鸠等他们推崇理性和社会的改善,他们中许多是教会的敌人。偏爱理性和宗教自由主义,拒绝教会的信仰,反对教会把信仰强加于人身上,故他们提倡自然神教,否认启示的可能性。

    他们用怀疑论来代替教会的信仰,用无神论或自然神教来代替启示和教会的训导。

    理性时代的核心就是把人们在自然科学界中所有的发现,完全应用到人的伦理生活中,这样就会导致世俗主义。因为启示缺少外在的可观性和核实性,从而导致人怀疑启示本身的可信性,所以当人们把理性放在超越宗教的位置上时,怀疑论代替了信仰、无神论代替了启示和教会训导。现代学者认为启蒙运动是教会在19、20世纪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5、若瑟主义:

    1765年——1790年(奥地利若瑟二十世)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他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政策。称为“若瑟主义”来源于“法兰西主义”。

    A、政府对教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包括对主教和隐修院长的任命权。主张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皇帝有高于教宗的权力。

    B、通过部分主教的合作,重新划分教区,没收学校由国家的学校代之,规定每日举行弥撒的数目。修院也受到严格控制,以确保将来的神职接受“若瑟主义”修会的人数也受到严格控制。隐修院被解散,修士修女的长时间祈祷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对社会毫无贡献。

    1781年若瑟下令教宗所有的公告、文告、法令都必须在政府批准下才能在神圣罗马帝国内公布和施行。比约六世(1775-1797)坚决反对,亲自到维也纳加以申明,收效甚微。“若瑟主义”在比利时和匈牙利遭到后对。直到19世纪才结束。

    6、自然神教:

    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天主确实存在并创造了整个宇宙和规律。可在创造后却不再干预历史,任其自由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神教没有给启示和奇迹留下任何空间。即否认启示和奇迹。他们认为启示与奇迹,意味着天主创造的失败,由于他们拒绝启示宗教(基督教、犹太教)特别是超自然的宗教,故受到宗教领袖和学者的反对。

    二、耶稣会的解散:

    以上那些异端虽然彼此矛盾但他们共同的敌人是耶稣会。认识到要生存就要对付耶稣会士,他们就对国王施加压力。

    1750年葡萄牙第一个解散耶稣会,因为他们痛恨耶稣会士。把南美和北美的会士驱逐出境(南美洲的巴拉圭隔离)。1759年正式在葡境内驱逐所有会士。起因是有人刺杀国王,故诬陷会士。

    1764年法国路易十五及1767年西班牙开始驱逐耶稣会士、没收他们的学校等。他们虽遭打击,仍不遗余力地为教会和保护信仰而工作。反对者认为要彻底清除干净会士需要教宗出面。于是各国联合,给教宗施压。当时教宗格莱孟十三世意识到耶稣会的重要以及他们的忠心和对教会的贡献,拒不妥协,被折磨而死。

    1769年格莱孟十四世(方济各会士)继位,国王们继而以分裂威胁他,各国与他断绝关系,教宗在无奈之下颁布了“主及救世主”通谕。下令解散耶稣会,目的是为了清除问题的“根源”,恢复教会的和平,但俄罗斯(俄女皇喜爱耶稣会士,没有公开诏书)与普鲁士(誓反教)没有解散。还有英国,因为他们的国王均不理会教宗,故未宣布解散,然而除这三国外其他国家全都解散了。

    直到1814年比约七世重新恢复耶稣会。时隔41年。耶稣会的解散对传教事业的影响很大。当时耶稣会士有23000人,这是教会在18世纪受到的挑战。

    三、18世纪的宗教生活:

    教会在18世纪受到很多挑战,但不意味着教会的生活处于荒乱之中。因为上述这此观点只在知识分子和上层社会流传,对老百姓影响不大,教会生活仍充满活力。主要表现在圣事、祈祷、慈善事业方面。同时教会也造就了一批圣人,针对时代的需要办了两个修会。

    1、苦难会——圣十字保禄(1694—1775)1725年创立苦难会,1741年取得教宗本笃十四世的批准(Congregation  of  the  Passion) (C、P)。此会发四愿:贞洁、神贫、听命、特别敬礼耶稣的苦难。修会的宗旨:传教与主持避静。教宗比约九世1867年将十字保禄列为圣品。其会在于20世纪中期到中国传教,主要在湖南。

    2、赎主会——圣雅尔丰索(1696——1787)意大利人,16岁取得法律博士学位,1726年晋铎,当时他看到教友信仰低落、盲从,故在1732年创立赎主会,主要向穷人宣传福音,1743年被选为总会长。1749年得到教宗本笃十四世的正式批准,(Congregation of the  Most  Holy  Redeemer)(C、R)。雅尔丰索是伦理专家,1748年著《伦理神学纲要》,观点在过严的杨森主义与过松的寂静主义之间,通过圣宠及人的努力,人能过一个中庸的比较好的伦理生活。雅尔丰索1762年被祝圣为主教。他对祈祷及教宗不能错的贡献也比较大,教宗额我略十六世在1839年将其列为圣品,教宗比约九世在1871年将其册封为教会的圣师,1950年教宗比约十二世将其封为听告及伦理学家的主保。其瞻礼在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