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君士坦丁难道没有下令编写一部新《圣经》,并且把其它的“福音”视为不合法吗?
大约公元320年,君士坦丁下令制作了50本《圣经》,目的是为了提升首都教堂的礼仪,但是这个被乱说成他下令编写了一本“新”《圣经》,君士坦丁绝对没有为教会取舍《新约》中任何一部书。在他统治前两百年内,这个问题大部分都被解决了。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四部福音的目录早在公元200年就被确定,到三世纪末,也就是在君士坦丁下令制作那批《圣经》很久以前,《新约》大部分书目实际上都达成了一致。君士坦丁只是把那些圣经集中在一起,而这些书都是全世界基督徒正在使用,用来祈祷、崇拜和教导的。他下令制作的50本《圣经》没有删除也没有添加任何已经接受的四部福音。在君士坦丁时代,《新约》中其它一些书的权威性仍然存有争论,如《默示录》。君士坦丁时代之前的《新约》手稿与之后传阅的手稿没有大的不同。
52、君士坦丁难道没有查禁过早期诺斯底(Gnostic)谈及基督人性特点的福音书,而赞同把基督描述得更像天主的福音?
首先,记住诺斯底(Gnostic)福音不是“更早”的福音。诺斯底福音为耶稣时代之后的后人所写,并且大部分诺斯底的原文至少来源于一世纪或二世纪之后,也就是说是在新约文献写成后很长一段时间才出现的。新约文献是宗徒时代写成的,也许是从一世纪中叶到一世纪末写成。这意味着新约文献资料与耶稣生平两者之间的距离,就好像我们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距离一样。而诺斯底福音与耶稣之间的间隙最多就像我们与南北战争之间的距离(译者注:美国南北战争发生于1861年至1865年)。
第二、如果君士坦丁或是天主教会想尽力压制那些讲基督人性特点的书,他们应该删除玛窦、玛尔谷、路加和若望四部福音,因为这些福音清楚地介绍了耶稣的人性。这四部权威性的福音记载着耶稣真正的有血有肉,他饥饿,他也口渴,他吃、喝、说话、祈祷、睡觉、哭。他的智慧和身体随着他的成长而增加。他甚至受了苦而且死了。他也与其他的人一起去探望别人的家庭,与人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在别人痛苦时他也表示同情。如果像《达芬奇密码》所宣称的有阴谋地去压制基督的人性,真难想像在四部福音中还留有那么多耶稣基督人性的特点。
第三、诺斯底福音几乎与《新约》四部福音一样,没有特别强调耶稣的人性。在诺斯底福音的一些段落中,根本没有描写有血肉的耶稣——一个影响一世纪犹太教世界的真正的历史形象。相反,在诺斯底福音中,耶稣被当作一个永恒、抽象、深奥的老师来描写,而没有强调他作为普通人的品质。在一些诺斯底的文章中,根本就不清楚耶稣是不是人,例如,根据《若望大事录》(theActsofJohn)记载,耶稣看起来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更是像一个幻想的外貌。他没有留下任何足迹在世上,他甚至连眼睛也没有眨一下。《伯多禄启示录》(theApocalypseofPeter)声称耶稣自己没有真正地死在十字架上,当他们钉“代替他的肉身部分”时,活着的耶稣却站在十字架上方嘲笑那些迫害他的人。同样地,在《伟大瑟特第二篇》(theSecondTreatiseoftheGreatSeth)中,精神的耶稣说他没有戴茨冠,喝醋酸,背十字架,也没有死在加耳瓦略山上,耶稣太属于精神体而不能受苦,也不能象人一样死。书中引用说“事实上我没有死,而是表演”。
总之,诺斯底“福音”没有留给我们更多人性的耶稣。更确切地说,在这些段落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可怕、飘渺、远离我们人类的耶稣,不像我们在《玛窦》、《玛尔谷》、《路加》和《若望》中所看到的真正的耶稣。因此,《达芬奇密码》关于这点的声明确实是相反诺斯底实际上所说的耶稣。
53、我们刚谈论了诺斯底福音,那么什么是诺斯底教?
诺斯底教是一个古代的希腊宗教运动,它影响了一些早期基督徒的思想,产生了几个与从宗徒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不一致的信仰,在早期教会,有一些不同的诺斯底教派,它们的共同点是:精神世界是好的,物质世界是坏的;人的灵魂被囚在罪恶的肉身内;救赎就是人的灵魂通过奥秘的知识从肉身内解救出来(gnosis的希腊文的意思就是“知识”);只有个别人能获得有关天主奥秘的知识。
54、《达芬奇密码》声称,在公元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以前,基督徒相信耶稣只是一个人,不是天主之子。是真的吗?
在整部小说中,这也许是最容易误解的。尼西亚大公会议之前的一世纪初,第五批基督徒才相信耶稣是天主之子?这样,我们不得不来看看新约,甚至教父的著作,在前三个世纪,基督徒相信耶稣是天主之子和神是非常清楚的。
尼西亚大公会议前250多年,在《新约》的著作中,耶稣就当作“天主之子”来承认。保禄书信中17次提到耶稣为“天主之子”,整个《新约》中提到耶稣为“天主之子”超过了100次。在早期基督徒的整个著作中,经常重复着耶稣的圣经称呼——“天主之子”。
至于耶稣的神性,接下的《新约》文章告诉我们所有的圣经作者是相信耶稣是神:《马尔谷福音》见证了的基督的神性,记载了耶稣做了只有天主才能做的事情——用自己的权力去赦免人的罪恶。但耶稣立即遭到亵渎的控诉,因为人们说只有天主才能赦免罪恶(谷2:1-12)。在《若望福音》中,报导耶稣说过“我和父是一个”(若10:30)。福音继续说耶稣并没有宣告自己与父只是一个精神上的合一,而是与父同等的。犹太人控诉亵渎的耶稣,并想用石头砸死他说:“因为你是人,而把自己当作天主”。耶稣同样地用了天主的圣名——我是(雅威)——就如天主在焚烧的荆棘中启示给梅瑟的一样(出:3:13-14)。在犹太的传统中,天主的名字是非常神圣的,除非在赎罪节的礼仪中被大司祭使用外,从来没有人说天主的名字。然而耶稣不但说了天主的圣名,而且还把它应用到自己的身上说:“在亚巴郎出现前,我就有”(若8:58)。再一次,跟随他的犹太人因为这想用石头砸死他。这些文字和其它的段落都在告诉我们在基督教开始就相信耶稣的神性。在新约的写作时代,早期基督徒的著作继续见证了基督的神性。在公元107年,安提约基(Antioch)的依纳爵(Ignatius)指出了耶稣是“天主”,是“人”,是“我们的天主耶稣基督”。公元150年,殉道圣人犹斯定(Justin)写道,耶稣是“天主,永生天主之子”。在公元177年,依肋乃(Irenaeus)描述耶稣为“真天主”“真人”。大约公元200年,戴尔都良(Tertullian)写道,“在耶稣内,我们看到两个层面,不可混淆,而在一个简单的人耶稣内,天主与人是结合为一体的”。基督的天主性与人性相结合一直是一个讨论的问题,但有大量的事实证明,在第一世纪、第二世纪的基督时代,就已经相信了基督的人性和天主性,这要比尼西亚大公会议至少要早100到200年。
55《达芬奇密码》说尼西亚大公会议通过确定耶稣的“天主之子”的身份来提升人性的耶稣。
《达芬奇密码》再一次没有直面历史事实,因为尼西亚大公会议不是讨论耶稣是不是天主之子的问题。前面提到,耶稣的天主性在基督徒的信仰中已经建立。尼西亚讨论的是一个亚略(Arius)神父的教导,他承认耶稣是天主之子,万物的首生者,天主创造万物的中保。而亚略不象前两三个世纪的基督徒,对耶稣天主之子的身份毫无异议。他只是不相信耶稣“总是”儿子,这把他带到了困境中,他教导“儿子”不是永远存在的,天主创造了子,然后收纳他为义子。因此,根据亚略的观点,耶稣没有父那么完整的天主性。尼西亚大公会议恰当地谴责了亚略的教导,并要求停止否认基督徒长期对基督天主性的信仰。与《达芬奇密码》比较来说,亚略是一个天主教徒,在尼西亚会议中,他和其他所有的主教都不得不承认耶稣不仅仅是一个“大先知”。在尼西亚会议中争论的焦点也不是耶稣是人还是神,而是把耶稣看成超自然的神体,是排在天主之后(如:亚略和他的追随者),还是说耶稣就是天主(如:正统的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