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禮儀改革
    第五章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禮儀改革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以下簡稱梵二)對教會禮儀改革最大的貢獻是神學,其次是牧民和大公精神,我們試在下面握要地逐一分析。

    一.梵二的禮儀神學

    參與是次會議的學者和專家透過一連串嚴謹的學術研究,以聖經、歷代教父的著作和教會當局的訓導,尤其是初期教會的禮儀文件為基礎,再參考自第十八世紀所開始的禮儀運動至今,各方所收集得,有關禮儀的報告和資料,為教會的禮儀制定一套基礎穩固的禮儀神學,作為教會今後禮儀生活的準則。主要思想有三點:(一)禮儀是天主聖三的救世工程的實踐,(二)禮儀是基督的司祭職的執行,(三)禮儀是教會生活與信友生活的泉源和頂峰。

    (一)禮儀是天主聖三的救世工程的實踐

    人類的救恩史始於舊約,自那時起,天父不斷以「聖言」召叫人,又利用某些記號激發人心,使他作出回應,依照所接受的信仰不斷在生活中自我更新,使自己日益肖似基督,並像祂一樣,常生活在聖神內。教會的禮儀所慶祝的,正是這份來自天主聖三的奇妙救恩。

    聖三在禮儀中的自我顯現及參與,把歷史中那位生活的、行動的天主;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的天主(出3:6);把降生成人、死而復活的聖子及祂的聖神的力量表露無遺。這位三位一體的天主過去曾經用不同的方式不斷向人講話,今日仍讓人繼續聽到祂的聲音,並願意成為他們生活中的同伴,聖三在禮儀中的角色和行動劃分得非常清楚。

    聖父是一切恩寵的分施者,是生命的創造者,是人類的自由、喜樂、愛情的根源和完滿。依照教會的傳統,一切經文,特別是禮儀經文都是向聖父而發。這本來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意願,祂親自教給他的門徒的「天主經」的第一句便是向父呼求:「我們的天父」。

    至於聖子基督,從教會的禮儀經文來看,祂是聖父所鍾愛的獨子,是聖三奧秘的啟示者。祂是人類唯一通往聖父的路,所以祂亦是唯一可以將父、亞爸的真理、生命和面貌展示給我們的那一位。為此教會呈獻給父的讚頌和祭獻,除非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奉獻,不能為聖父所悅納。基督更是父整個救世工程的實踐者。事實上,教會禮儀所慶祝的,正是基督以自己的逾越奧蹟所完成的救贖計劃。

    教會在基督內獻給聖父的禮儀行動,若缺乏另一位主角,聖三的第三位聖神,仍然不能成事。這位在天地混沌初開時,創造了宇宙萬物的上主之神,在天主子耶穌基督降生成之前,不斷感化人的心。之後,當聖父所定的時刻到來時,祂又使聖子降孕於童貞女瑪利亞的胎中,並在耶穌出生後,居住在祂內。及後耶穌自死亡中復活升天後,再派遣聖神來團結眾門徒,和聖化他們,同時成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的動力,使教會得以正式在世上展開她的傳教事業。今日,這位聖神繼續不斷在教會的禮儀中,完成聖化人類的工作,使人能夠和基督在一起,以真理心神朝拜父。

     事實上,教會的禮儀祈禱不論在結構、內容和所用的一些特別動作如覆手等,均充份表達出聖神在禮儀中的重要地位。是聖神在禮儀中執行聖化的任務,祝聖每一個動作和每一句話,使這些動作和話帶來它們所代表的效能。

    因此,作為實踐和慶祝由聖三策劃及完成的救贖奧蹟的工具,禮儀是信友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並與聖神聯合一起,和天父相遇的最佳及最直接的途徑,同時藉此把主所召叫的民族集合在祂面前,成為一個會眾。

    (二)禮儀是基督的司祭職的執行

    既然禮儀所慶祝的是基督所完成的救贖奧蹟:祂的降生、受苦、死亡、復活和升天。那麼,很明顯地,禮儀在本質上是基督司祭職的執行。不論是過去、現在、將來,一直到永遠,基督常與教會同在,帶領教會走向天父。特別在禮儀中,基督更以一特殊身份:永恆的大司祭,執行祂天人中保的職務,為世人開闢通向天父的路,教他們以真理心神朝拜父,並因此獲得父的祝福,得以成聖。所以,禮儀的核心是基督、祂的司祭職,以及生活於基督內,各自按照自己的身份分擔其司祭職的會眾。

    (三)禮儀是教會生活與信友生活的泉源和頂峰

    如果禮儀真是天主聖三的救世工程的實踐,是基督司祭職的執行。那麼,無可避免地,禮儀自然是教會生活與信友生活的起點和高峰。因為禮儀的存在,是基督藉著教會繼續愛護並拯救世人,不斷聖化世人,帶給世人救恩,使世人成為天父的子女最有力的證據。信友更在禮儀中祈求天父幫助他們在生活中,實踐他們以信德所領受的一切。為達到此目的,他們從禮儀中吸取恩寵,尤其藉感恩聖祭,讓聖神在基督內聖化他們,以光榮天父,這正是教會所有其他行動和工作,例如福傳和愛德登工作的目的。禮儀亦是教會生活的高峰。因為教會存在的目的,是為將基督的救恩帶給全人類,使所有人藉信德和洗禮,成為天父的子女,大家集合在教會內讚美天主、參與祭獻、共饗主的晚餐。總結我們上面所說的,大家可以看到禮儀實在是我們與聖父、聖子、聖神共融的最佳記號。

    若禮儀果真是教會一切行動的起點和終點,大家不難想像禮儀是如何深深地影響著每個基督徒的生活。事實上,在論及禮儀與教會生活的關係時,《禮儀憲章》說:「禮儀是教會整個生活的高峰與源頭」。而教會是由信友組成,所以,順理成章地,禮儀亦是信友生活,即基督徒生活的高峰和源頭。

     或許有人會問,「禮儀是教會整個生活的高峰與源頭」,這話如何解說?我們在前面曾指出,教會的禮儀是履行基督的司祭職,這司祭職要實踐的,是天主許給全人類的救恩,所以禮儀要完成的是我們的救贖。為了要執行一項如此重要及艱巨的任務,需要基督親臨於教會內主持其事,所以每一項禮儀行動,都是基督與教會的工作,對人的得救而言,比教會內其他工作都要超越和更有效,因為一方面,禮儀是一切找尋天主的人,所能攀越的最高點─與主相遇:高峰。另一方面,人要從禮儀吸取完成全德之路所不能缺少的裝備─恩寵:源頭。

     當然,禮儀不是一切,更不是教會唯一的工作與行動。然而,禮儀確實是教會整個生活的高峰,同時亦是教會一切德行的根源。這點有歷史作佐證,自宗徒時代起,教會的傳教工作均指向唯一的一個目標:使所有人因信德與聖洗成為天主的子女,然後藉著祈禱聚會、以歌詠讚美天主,參與主的晚餐保存他們的信德,滋養強化他們的信仰生活。所以像水流自水泉一樣,從禮儀行動,特別是從感恩祭,在我們內流出一股功效奇大的恩寵,為聖化我們,使我們偕同聖神,在基督內顯揚天父的榮耀。為此,信友參與禮儀的第一個條件,是各人的參與都該是主動、積極、活躍和有意識的。這是禮儀本質的要求,也是所有基督徒,伯多祿前書所稱的「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邦國,得救的子民」(2:9),因聖洗而獲得的權利與義務。我們的生活亦因此而改變模式,按著一年中各禮儀慶節:將臨期、聖誕期、四旬期、復活期、常年期等的節奏漸進,目的是讓基督的復活奧蹟可以在我們的生活內實現,且能夠具體地彰顯出來。即是說,我們在禮儀中所慶祝的,能一一從我們的生活中獲得印證:每個基督徒都是基督臨在世界的見證人。

     依著這個觀點,我們可以更深入地說,每一個基督徒,因著他們的信德,在聖神的推動引導下,都該以教會的禮儀行動,即基督的救世工作為基礎,為自己釐定個人生活,包括日常生活與信仰生活的整套方式和態度,以期能符合基督的要求,在今日的社會做祂的「見證人」。由此看出禮儀對督徒的生活是如何重要。在禮儀中,我們進入基督的奧蹟,進入祂的救贖行動中,所以舉行禮儀時,雖然我們見到的只是些記號或象徵。可是因著信德,我們知道在每個禮儀行動的背後,有基督最真實的臨在及參與,是祂通過祂親自選擇的一些記號和象徵,把救恩,把祂的力量灌注到我們身上。因為祂比任何人都清楚,我們要藉著祂的幫助才能獲得永生。而這永生始於現世,始於每個人成孕於母胎的那一刻。從那時起,天主便召叫我們,付予我們個別的使命。試看耶肋米亞先知怎樣記述他的蒙召:「上主對我說:「我還沒有在母腹內形成你以前,我已認識了你;在你還沒有正式出離母胎以前,我已祝聖了你,選定你作選民的先知」(耶1:4-5)。易言之,基督帶給我們的救恩─永生─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今世,即我們現在的生活;第二階段則要在我們死後才能得享。人是否能獲得第二階段的永生,則視乎他在第一階段中如何回應天主的呼召,即是如何過一個與自己基督徒這身份相稱的生活,在他所處的時空內做基督的見證人。

     故此,真正的禮儀行動,應該能夠向每一位基督徒提供他日常生活所需的力量和支持,不論這位基督徒是何種身份,在教會內擔任甚麼職務:從教宗到普通信友;或地位如何,屬於那一階層,從國家元首至平民;或從事那類行業:大學教授,各種專業人仕,一般工人等。所以,真正的禮儀不但能協調個人的生活,而且該是信友的敬禮生活與日常生活的「統一」。就如一個錢幣有兩面,若缺少了一面便不是個完整的錢幣。同樣道理,「完整」的信友生活該包括敬禮生活及物質生活。而禮儀好比將這兩種生活「溶解」在一起的「溶劑」,這「溶解」過程經過三個有優次卻互為補足的步驟。首先是禮儀行動的舉行:高峰與源頭,接著是將這禮儀行動行動的內涵伸延到各人的生活時空,最後在日常生活的任何時刻,不忘以具體行動印證大家在禮儀中所慶祝的。這三者間互相緊扣,互相呼應,缺一不可。

     為什麼我們說這三個步驟有優次並互為補足呢?分優次因為三個步驟的進行有先後次序,互為補足因為三個步驟的進行程序是循環式(如圖一),而非直線式(如圖二),原因是三個行動是彼此緊扣呼應,缺一不可。因為在正常的情況下,若沒有禮儀行動,人不能具體地回應主的召叫,參與主的逾越奧蹟,從中得到救恩。可是,只有禮儀行動並不足夠,因為要是人未能在生活中以實際的行為印證他在禮儀中所慶祝的,他所參與的禮不能算是完整的,因為欠缺人以行動作內容的實際參與。為了讓人可以把禮儀的內涵帶到生活中,人需要有時間空間。

    

     1.禮儀行動

    1.禮儀行動

     2.生活時空

    2.生活時空3.具體行動

     3.具體行動

     (圖一) (圖二)

    下面我們試以「入門聖事」為例,作較詳細的解說,使大家對《禮儀憲章》所說:「禮儀是教會整個生活的高峰與源頭」這事實,有更深入的理解。

    《基督徒成人入門禮典》一開始便在前言中說得清清楚楚,此禮是為「成人」而設,「成人」是指那些聆聽過關於基督奧蹟的宣講後,心門被聖神敞開,在絕對自由的情況下,有意識的尋找天主,開始其追尋信仰與歸依的歷程的人。「成人入門聖事」分幾個階段舉行,包括最早的望教期到整件聖事的高峰─聖洗、堅振、聖體等聖事的舉行,和領洗後「釋奧期」的加深培育。全個過程需要一至兩年時間。然而,怎樣從這件聖事看出「禮儀是教會整個生活的高峰與源頭」這事實呢?首先,一個人要成為基督徒先要「入教會之門」,即領受入門聖事。所以,入門聖事不但能夠逐步將基督徒生活的基礎及特質展示給我們,同時也的確可以讓我們看到,禮儀如何是教會整個生活,及信友生活的高峰與源頭。

    首先,人在聽過教會有關基督的宣講後,決意追隨祂,在聖洗內與祂一起死亡、埋葬、復活,並獲得罪的赦免,從此擺脫黑暗的勢力,在水及聖神內重生成為新的受造物,被稱為天主的子女。很明顯地,大家都可以看到,聖洗聖事實在是基督徒生活的開端:源頭。之後,新信友在堅振聖事內領受聖神的印號,一份聖父特別賜給祂的子女的禮物,為的是使他們可以更肖似祂的獨生子基督,更充滿聖神的能力,好能更有效地在世上為基督「作證」。最後,信友因為在感恩祭中吃主耶穌基督的肉和喝祂的血,與基督結成一體,獲得永生的保證:禮儀的最終目標及高峰。

    從上面這段簡單的解釋,除了可以看到這三件聖事彼此間的密切連繫外,同時透過對「禮儀是教會整個生活的高峰與源頭」的思想的理解,而意識到這三件聖事帶給我們本質上,及生活態度上的改變:人經過水的洗滌及因著聖神的幫助,擺脫罪惡及黑暗的縛束,從一個普通人變成天主的子女,與基督同死、同生。最後借助聖神的力量,特別藉著基督體血的滋養,在信友團體中,在各自所屬的社會階層內,以教會及天主子民的名義,按自己的身份及力量,跟別人一起共同為世界大同,為人類幸福而努力。同時以團體的敬禮行動─禮儀─亦即是天主分施聖寵的最有效管道,作普世救恩的「催生劑」,使這救恩早日臨現於所有人身上。

    故此,真正的禮儀永遠不可能跟人的生活脫節。同樣,真正的信仰生活也不可能沒有禮儀,我們試看以下這幾段經文,這些經文充分地讓我們理解禮儀行動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所有領受過聖洗的人,他們應將「入門聖事」在自己身上所引致的改變,化作實際的行動-

    復活節八日慶期星期一的集禱經:「[…]在生活中顯示他們在信德中領受

    的聖事」-

    復活期第二主日的集禱經:「[…]全體都能領悟用以洗淨我們的聖洗,

    用以重生我們的聖神,及用以救贖我們祭獻所蘊藏的豐富含義」-

    復活期第三主日領聖禮後經:「[…]我們在逾越聖事中所獲得的力量,

     繼續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工作」。

    教廷於一九六七年所頒發的《感恩祭奧蹟指示》這文件一開頭即說:「感恩祭奧蹟實實在在是禮儀的中心,或更好說是整個基督徒生活的中心」。該文件繼續說,感恩祭同時是祭獻、紀念和聖餐。是祭獻因為是基督十字架上的犧牲永恆的延續;是紀念因為我們請求聖父紀念祂的聖子曾為我們捨生,希望祂現在,今時今日,在這一刻,在我們身上重施救恩;是聖餐,因為是基督最後晚餐延續,是共融合一與喜樂的記號。因此每一位信友都該清楚了解感恩祭這份超越的特質,從而明白這獨特的禮儀行動,確是整個基督徒生活的焦點所在。在奉獻感恩祭時教會繼續生活及成長,當各個地區的信友團體舉行感恩祭時,有普世教會實實在在的臨現。於是大家了解至少在主日及特別的慶節內,每個基督徒均有義務及權利參與團體的感恩祭奉獻,與基督一起走過從舊人變成新人的歷程,並偕同祂、在聖神的引領下邁向聖父。指示又說:信友除了有義務及權利參與主日及其他慶日的感恩祭外,他們尚要將自己在感恩祭和其他聖事中所慶祝及接受的,伸延到個人的實際生活上去。他們要懂得使自己在禮儀行動,尤其在感恩祭的儀式結束後,回到自己的生活,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或別的實際環境時,能遵照在禮儀中所聽到和學到的,勉力付諸實行,以取悅聖父。最基本的,他們應在生活中行事公正不阿,愛護教會,包括普世教會和各人所屬的教區、堂區等,和其他的大小信仰團體。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忘自己基督徒的身份,以基督的精神化育世界,在群眾中,在今時今日的社會上做基督的「見證人」,一如初期的信友一樣。看完上面的解說,相信大家該不會對禮儀與基督徒生活之間的緊密關係,再存有任何疑問。

    二.梵二禮儀改革的牧民觀

    除了神學之外,梵二對教會禮儀的另一項重要貢獻是它的牧民觀點。這從梵二所頒的第一份官方文件《禮儀憲章》的濃厚牧民色彩可以證實,主要思想有以下幾點:

    (一)突顯教會禮儀的團體幅度

     事實上,《禮儀憲章》花了頗長篇幅詳細解釋教會禮儀的團體特性,明確地指出禮儀實在是整個教會的行動,而非私人行動,以下謹引載其中一段:

    「禮儀行為並非私人行為,而是教會的典禮,教會則是『團結的聖事』,在主教的領導下聚集、組織起來的神聖子民。

    因此,禮儀行為屬於全體教會,顯示全體教會,並涉及全體教會;但是教會的每一個成員,按其身份、職務,實際的參與而與禮儀行動產生不同的關係」。

    (二)要求信友積極參與教會的禮儀

     梵二對禮儀行動之團體特性的重視,推動梵二在禮儀改革工作做出另一個突破性的決定,這決定對教會之後的禮儀生活影響至深,堪稱為梵二整個禮儀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項決定,這決定就是把禮儀「還給民眾」。於是禮儀在被神職獨霸了十多個世紀後,得以回復其團體行動的真面貌。梵二如何把禮儀「還給信眾」?除了如上面所說的,突顯禮儀行動的團體幅度外,梵二更清楚地要求信友要積極和主動參與教會的禮儀,因為這原是他們的權利,亦是他們的義務:

    「慈母教會切願教導所有信友,完整地、有意識地、主動地參與禮儀,因為這是禮儀本身的要求,也是基督信眾藉洗禮而獲得的權利和義務」。

    因此,如果教會真的有任何願望,有一份迫不及待的工作等著完成的話。這願望和工作便是幫助信友明白教會為何要舉行禮儀,他們為何要參與教會的禮儀,教會在禮儀中慶祝些什麼,怎樣舉行等。然後邀請、指引、帶領他們完全地、有意識地、主動地參與這些禮儀。

     為能達到此目的,梵二指出要給信友提供各方面的培育,並作出多項實際改革。例如在禮儀中推行群眾的歡呼、答句、聖詠的唱誦、對經、歌唱,以及身體的動作、姿勢和態度。恢復聖道禮、禮儀年成為新的側重點、在禮儀中採用富象徵性的物品等,而其中最重要的,要算禮儀職務的分配、禮儀中採用本地語言及重修訂禮規和編訂禮書等,謹在下面逐一介紹。

    (三)禮儀行動中各種職務的分配

     如上面剛提過,禮儀原是教會的行動,是整個團體的敬禮。所以梵二鼓勵在禮儀中,除主教、司鐸和執事有專屬他們的職務外,信友亦應擔任屬於他們的工作,比方輔禮、讀經、唱經、送聖體等。因此信友參加禮儀時不應抱著「觀禮」態度,而要「參與」,整個人投入所舉行的禮儀中。

     梵二也考慮到在職務分配上可能引起的混亂,以至各人的身份不明朗,因此梵二提醒大家,不論司祭和信友,在職務的執行上都不可踰越,應按照事情的性質和禮規,只作自己的一份,而且要作得齊全:

     「在舉行禮儀時,無論是司祭或信友,每人按照事體的性質和禮規,盡自己的任務,只作自己的一份,且要作得齊全」。

    

    梵二更不厭其詳地解釋,為什麼要把各人的職務分得如此清楚:

    「禮儀行為屬於教會全體,表達教會全體,並涉及教會全體;但是教會的每一個成員,由於身份、職務和個人實際的參與彼此有別,其對禮儀行為的關係也不同」。

    (四)禮儀中使用本地語言

     由於拉丁文仍然是教會的官方語言,因此在拉丁禮儀內,除非有特殊法律規定,否則應保持使用拉丁語。縱然如此,為了方便信友的參與,梵二還是作了一項劃時代的決定,准許各地方教會在舉行彌撒和其他聖事時,可用自己的「本地語言」。

    (五)重訂禮節和編訂禮書

    除了語言之外,大會尚鼓勵這些地方教會本著「發展培養民族的精神與天賦」,「留下合法的差異與適應的餘地」,在不涉及信仰與整體公益的原則下,重訂各項禮規和編訂地方性禮節和禮書。更明確指出「在修訂禮書時,務必注意使禮規也顧及到信友的職務」。至於所用的禮節,應該簡樸明瞭,甚至不用太多解釋,信友也能明白:

    「禮節應該樸實而雍穆,清楚簡潔,避免不必要的重複;要適合信友的理解能力,一般而論,應不需要太多的解釋」。

     綜觀梵二的禮儀改革,大家可以看到教會終於決定揚棄多個世紀以來,那種只注重外表儀式、經文、禮規的舊作風,從聖經、神學和歷史的角度探討禮儀,側重點是禮儀的本質而非外面的儀節,使信友明白禮儀是基督救贖奧蹟的實踐、是基督與教會的行動,而信友本是基督奧體中的肢體,是教會中一個活躍的成員。因此,禮儀亦是每位信友的行動。所以,每一次舉行感恩祭時,其實是舉行我們得救的奧蹟,所有參禮者均進入基督的奧蹟中,與祂一起經過死亡和犧牲,最後進入復活。所以信友參與禮儀時越投入和積極,不但他們的信仰生活會越趨深化,就連他們的日常生活,也會因為受到信仰的感化,而變得越真誠。

    三.梵二禮儀改革的大公精神

    最後,梵二對基督徒合一的貢獻亦值得一提。譬如感恩祭改革,除了加強聚餐的意義:兼領聖體聖血,又藉著共祭以突顯祭獻和司祭職的「共一性」。這些對改善我們與東方禮教會兄弟的共融,肯定是一種幫助。

     至於聖道禮的恢復,令天主聖言在禮儀中的地位比從前更受重視,這亦使天主教與新教的距離拉近,原因是彼此多了一個共通點,因為新教很多都缺乏我們那樣的禮儀生活,於是較為注重聖經。

    與四百多年前的特利騰大公會議的禮儀改革比較,當年特利騰的重點是為排除謬誤、以免教會受害。因此,大會沒有注意到信友的需要,而著力於把他們帶入禮儀的工作。所以特利騰的禮儀改革是護教性、歷史性和紀律性。反觀梵二走的,則是牧民路線,以信友的利益為前題。梵二一方面忠於傳統,以穩固的神學理論作基礎,另一方面則推出一連串的革新工作,使教會和信友的敬禮及祈禱生活獲得更新。

    教會因為是由人組成,於是有其屬物和可見的部份。可是教會是基督的,這是基督自己的宣認:「我再給你說:你上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瑪16:18)。所以,教會也有屬靈的部份,即其不可見的部份。為了不讓自己與人類歷史的演進脫節,教會固然要適應環境和時代的變遷,於必要時在各方面作出改革。這正是梵二改革禮儀的原因,希望教會可以配合當代人的實際環境和文化而敬禮天主、成聖自己。這是天主交給教會的使命,亦是教會存在世上的目的。

    縱然如此,由於禮儀在成為人的行動之前,先是天主聖三的行動。事實上,我們一再重複,禮儀是天主聖三的救世工程的實踐。因此,在作出修訂適應時,有關方面要小心,別把教會的禮儀改到面目全非,連天主聖三都無從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