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日課或時辰禮儀
大家知道日和年是計算時間的單位,所以很顯明的,日課、主日與禮儀年等,都和時間有關。而時間,則是人類生存的空間,是自然界藉白天黑夜的交替,及年月之間的更遞,顯示其節奏的場地。易言之,時間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演的舞台,亦是自然界活動的場地。所以,大家可以想像時間對人是多麼重要,時間根本就是人的生命。在時間內,一切生物,包括人類,都依循著各自的週期生活。自煙遠年代起,人類便懂得替時間添上宗教色彩。對我們遠古的祖先來說,日、月、年和各個季節的更替,都是神祗們在人間活動的記號。所以古今很多宗教節日,例如「太陽神節」、「月神節」、「雨神節」等,都是因為一些自然現象被神化而產生而出現。
對舊約選民來說,時間是救恩史的實現。易言之,時間是天主臨現、顯示自己的場地。這等如說,天主的歷史跟人類自然界的歷史其實是同一個歷史,並不如有些民族的神話所描述的,是兩個相對的歷史,因為天主親自在人類的歷史中,完成祂創造與拯救的計劃,而這需要人的合作和付出他的時間,於是人的歷史遂變為救恩史,人類的時間也因而被聖化。
對基督徒而言,時間是基督完成其救贖奧蹟的空間。因此,基督徒的時間觀是禮儀性的:「主的日子」和「主的年」。原因是在這「日子」和在這「年」中,主耶穌基督以漸進的形式,不斷臨現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和他們交往,將自己的力量賜給他們。所以,基督徒擁有的,是一個指向永恆的時間觀,其最終目的與完滿是基督再來的那一刻。事實上,《默示錄》,聖經最後一部書之末章這樣說:「聖神和新娘都說:「你來罷!」凡聽見的也要說:「你來罷!」(22:17)。這句話在書末的祝福辭中再出現:「為這事而作証的那位說:『的確,我快要來』。『亞孟。主耶穌,你來罷』」(22:20)。
為此,在基督徒的時間觀內,過去、現在和將來並非各自獨立的時段,卻是彼此緊扣著,是救恩史中的不同階段。這正是教會舉行日課,慶祝主日、禮儀年的原因,亦是日課、主日和禮儀年的神學基礎所在。教會在日課中,每天慶祝基督的救贖奧蹟;教會在主日「主的日子」藉感恩祭慶祝基督的逾越奧蹟;教會通過禮儀年有關基督一生的不同事件:降生、受洗、苦難、死亡、復活、升天等,慶祝基督奧蹟中的各個階段。此章先論述日課,主日和禮儀年會於下一章另外行文分析。
一.祈禱與基督徒生活的關係
日課又稱時辰禮儀─LiturgyoftheHours,只看名字便已經可以白明日課與時間,即是與我們的生活有多大關係。所謂日課,就是整個教會─普世教會─的祈禱,所以是教會最重要的團體祈禱。為了增加大家對日課的理解,在正式談論日課之前,我們會先解釋祈禱與基督徒生活的關係。
新出版的《天主教教理》(下稱《教理》)第四卷的主題是「基督徒的祈禱」,當中有部份提出信仰和祈禱的關係,其主要思想是指出認識、知道有關天主的事情,和認識天主,與祂一起生活,應該是同一件事。換句話說,信仰的培育工作,即教理教授,應該同時是祈禱的培育工作。因為信仰與祈禱根本不能分開,原因是相信天主的人,他一定同時是個懂得和天主建立關係,和天主交談的人。而所謂祈禱,就是人與他們所相信的天主的交談。
當代著名天主教神學家白德生常告誡神學工作者說:「由於神學原是聖人的功業,所以教會的神學永遠是一個祈禱中的神學」。事實上,對歷代的教父來說,一個從事神學工作的人,即是一個向人講解有關天主的人,在他向別人講論天主之前,他自己先要認識天主。而要認識一個人,一定要先和那人交往,懂得與他交談。對天主也是一樣。易言之,一個神學工作者不但先要知道和認識天主是誰,他更要和天主先建立起一份個人關係。原因是天主教會的信仰不是一套理念或學說,目的為供人作案頭研究或課堂討論之用。天主教信仰是「某一位」,即英語的Someone,這「某一位」就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子耶穌基督,祂今日仍然以一種人不能看見的方式,與祂的信友生活在一起:「祂已出現人間」,「與人同居共處」。神學既然都與基督有關,那麼神學家在本質上,應該是一個與基督有深厚關係的人─一個恆常在祈禱中的人─實在是理所當然的事。
因此,我們所說的祈禱,並非把一些儀式、動作、經文等湊在一起,然後依次照做便成。我們所說的祈禱是一種關係、對話,是信友與他們所相信的生活的天主,彼此間建立起來的個人關係。在祈禱時,人就好像聖保祿所說的,感到被主耶穌基督奪得了、找著了。若分析得更深入一點,意思就是天主教信仰所相信的天主,即是我們常說的啟示中的天主,並非是人在經過自己的邏輯性思考之後而得的結論。在天主教信仰中,天主不但有別於人、先存於人、是人的創造主。天主更是一位永遠主動地不斷召喚人、尋找人、親近人、和人交往的活生生的神,聖經中滿是這類記載,下面是一些例子:
主顯節主日後星期二日間午後祈禱之簡短讀經-依65:1
「以前從未詢問我的,我要讓他尋找我;從未尋找我的,我要讓他找到 我;我對從未呼求我名的民族說:看哪,我在這裏,我在這裏」。
主顯節主日後星期五日間午前祈禱之簡短讀經-耶31:7-8
「上主這樣說,你們應該為雅格歡呼,向為首的民族喝采,傳揚稱讚說:上主救了祂的百姓,以色列的遺民。請看,我由北方領他們回來,從大地的盡頭召集他們」。
主顯節主日後星期五晨禱之結束禱詞:
「全能的天主,你曾藉奇異的星光,昭示世人,救主已經誕生。求你賞賜我們,常能存想祂降生救世的奧蹟,因而日益深入地了解」。
這位神除了主動接近人外,祂更在自己預先計劃的完滿時刻一到,藉其降生成人的聖子基督,親自來到世界尋找人、召叫人,尤其是以一種毫無條件,永不止息的愛愛人:
主顯節主日後星期六日間祈禱午時之簡短讀經-則34:11-12
「請看,我要親自去尋找我的羊,我要親自照顧我的羊,猶如牧人在羊群失散的那一天,怎樣尋找自己的羊,我也怎樣尋找我的羊;我要把那些四散在各地的羊救回來」。
事實上,整部聖經,從《創世紀》到《默示錄》所宣揚的訊息只得一個:天主一直不斷在尋找、召叫和邀請人和祂交往、建立關係。因此,我們從這角度反省,發現所謂祈禱,其實就是天主不斷介入人類歷史一個最有力的証明。這祈禱的基礎是天主對人的愛。對這段如此獨特的神人交往,《教理》有一段很美麗的描述,稱這交往為兩種「渴」的相遇:
「『你們若認識天主的恩惠!』(若4:10)。祈禱的妙義就在這裏:我們來到井邊汲水,在這裏,基督來與每個人相遇。祂先來尋找我們,開口向我們要水喝。耶穌口渴:祂的渴來自天主的內心深處:天主渴望我們。不管我們知道或不知道,事實上,祈禱就是天主的渴望與我們的渴望相遇。天主渴望我們渴望祂」(2560條)。
上面這段文字讓我們理解到天主在祈禱中的主動角色,因此,基本上,祈禱實在是天主對人白白賞下的恩賜。然而,天主為何要主動召喚人、親近人?理由是因為人不但可能,實在是常常忘記了自己的造物主,或因為種種原因而逃避祂、疏遠祂,於是天主只好自己主動地不斷尋找和召叫人。關於這點,《教理》有一段很好的解釋:
「人或遺忘他的造物主,或逃避天主的聖容而遠離祂,或追隨自己的偶像,或控訴天主說天主拋棄他;但是真實而生活的天主仍不倦地召喚每一個人,在祈禱中奧妙地與祂相遇。信實的天主常先在祈禱中採取這種行動,人的行動則是他給天主的回應。當天主逐漸顯示自己,並將人顯示給人自己時,祈禱就好像天主與人的彼此呼喚,好像一件結盟事件。這事件透過言語舉動席捲人心,並在整個救恩史中展現出來」(2567條)。
看完這段文字,我們對祈禱的第一個感覺或意識是,教會祈禱的產生,固然是來自人對天主的召喚的一個具體答覆。然而,在其最深的根本處,教會的祈禱完全是聖三的工作。握要地分析過祈禱與信仰生活的關係之後,下面我們會深入地看看日課,教會最重要的公開祈禱,對教會生活的重要性。
二.日課對教會生活的重要性
上面我們剛說過,日課是教會最重要的公開祈禱,為了讓大家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日課對教會的重要,我們會在下面詳細引述《日課總論》(下稱《總論》)第一章「論日課在教會生活中的重要」的解釋:
「天主子民的公開和團體祈禱,堪稱為教會的首要任務之一。所以教會初期,凡領過洗的都『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宗2:42)。在《宗徒大事錄》上,多次記載教友團體同心合意的祈禱(參閱宗1:14;4:24;12:5-12)。教會初期的歷史告訴我們,教友個人也在一定的時刻舉行祈禱。不久以後,這種在一定時刻祈禱的習慣傳遍了各地。譬如黃昏點燈時白天的最後那刻,或黎明日出時清晨的第一時辰(1節)。這種團體祈禱,逐漸在一天內規定的時辰舉行,今天稱為時辰禮儀或日課」(2條)。
上面所引載的文字有幾個重要思想,首先,信友的公開和團體祈禱,是教會的首要任務之一。其次,這種公開和團體祈禱始於宗徒時代,來自宗徒的傳統。復次,除了公開和團體祈禱外,自教會初期,信友已有個人每日在一定時刻祈禱的習慣,例如黃昏及黎明。最後,這種團體祈禱,逐漸在一天內的規定時刻舉行,並於稍晚發展為教會的時辰禮儀或日課。
《總論》繼續解釋為什麼日課如此重要,因為日課其實是基督自己的祈禱:
「出自聖父的聖言,天主榮耀的光輝,到來把天主的生命分給人,祂是「永恆新約的最高司祭耶穌基督,祂取了人性,把天鄉萬古不絕的弦歌,傳到了我們今世的旅途中(《禮儀憲章》83條)。因此,在基督心內以人類的言語發出敬拜、補贖、轉求的禱聲;這一切是新人類的領袖,天主與人間的中保,以眾人的名義,為眾人的利益,向聖父所呈獻的祈禱」3條)。
事實上,從福音的記載,我們知道基督在其三年公開生活中不但時常祈禱,而且不斷要求、提醒、命令我們也要常常祈禱,甚至教我們應該怎樣祈禱。主耶穌基督升天後,宗徒們執行基督給他們的命令,開始在他們所建立的團體給信友傳授和培養祈禱的生活和習慣,尤其是讚頌和和感恩的祈禱;指示他們在聖神內(羅8:15),藉著基督(格後1:20),獻給聖父的祈禱(希13:15)該恆心懇切(羅12:12),並告訴他們祈禱的聖化功效(弟前4:5)。
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她與基督這份密切關係,正是所有信友的祈禱的價值所在。因為這祈禱由於基督的關係而成為唯一的子向父的祈禱。而基督在世生活時,為全人類的得救,以其言語及因祂的名向父所作的祈禱,祂今日仍然不斷為整個教會,為她所有的成員繼續這祈求。
教會的日課除了涉及基督、聖父和整個教會外,當然尚需要有另一位的參與,這一位就是聖神。聖神不但是教會團結的凝聚劑,他更是教會祈禱的動力,若沒有祂,沒有人可以成為聖父的子女,稱祂為父,於是根本不存在基督徒祈禱這回事:
「祈禱的教會之合一由聖神完成,就是在基督內,在全教會內,在每個領洗者內的同一聖神(路10:21)。此「同一的聖神幫助我們的軟弱」,並「以無可言喻的歎息為我們轉求」(羅8:26)。祂以聖子的神的身份向我們噓氣,使我們「以義子的身份,呼喊:阿爸,父啊」(羅8:15),若沒有聖神的德能,則基督徒也不能祈禱。因為是祂聖神通過聖子引導整個教會歸向聖父」(《總論》8條)。
三.日課的聖化功能
作為教會的公開禮儀行動,日課具有教會禮儀行動的兩個特別功能:光榮天主和聖化人類。《總論》第14節就日課聖化人類這功能有相當清楚的分析:
「在日課禮中能完成對天主的敬禮,和人類的聖化(《禮儀憲章》7,10條),因為在日課禮中,天主與人之間的交往或交談得以建立,『天主向祂的子民講話[]民眾則以歌唱,以祈禱回應天主』(《禮儀憲章》33條)。有救人效力的天主聖言在日課中佔重要地位,因而念日課時定可獲得極大的神益。因為讀經是取自聖經;所唱的聖詠,也是天主的言語;其他禱詞和聖歌也都取材自聖經(《禮儀憲章》24條)。
因此,不但在誦讀為教訓我們而寫的一切時(羅15:4),甚至當教會在祈禱或歌唱時,參禮者的信德都能受到滋養,他們的心靈嚮往天主,使他們對天主表現適當的崇敬而獲得豐富的恩寵(《禮儀憲章》33條)」。
四.日課發展簡史
日課是教會的祈禱,是屬於全體信友的本份,相信沒有人會對這事再有任何質疑。然而,對教會這個祈禱習慣的根源,可能有不少人會有興趣,下面謹簡略地給大家介紹日課的發展簡史。
如大家所知,主耶穌基督不但是猶大人,祂的教會也是在猶太土地誕生,十二位宗徒,包括聖保祿,亦無一不是猶太人。為此,從一開始,教會即承澤了不少猶太傳統,每天按時祈禱,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因為猶太人有每天於第三、六、九,這三個時辰祈禱的傳統。事實上,宗徒們作為猶太人,一直對這傳統緊守不渝,每天都按時完成這本份。譬如第一個聖神降臨節,當聖神像火舌般降到各人的頭上時,正是第三時辰,十一位宗徒當時正和眾人聚集一起祈禱(宗2:1-15);伯多祿約在第六個時辰,上了屋頂祈禱(宗10:9);伯多祿和若望在祈禱的時辰,即第九時辰,上聖殿去(宗3:1)。有時還會於半夜祈禱,比方保祿和息拉在斐理伯城坐牢時,約在半夜時份,祈禱讚頌天主,弄到其他囚犯都側耳靜聽(宗16:25)。
宗徒們不但自己善盡祈禱的本份,亦勸喻信友們要這樣作。從《十二宗徒訓誨錄》這篇作品,我們知道自主後八十至九十年之間,信友已經有每天三次誦念天主經的習慣。除了《十二宗徒訓誨錄》外,教會最早記載團體祈禱的作品是戴都良於主後二零二年左右寫成的Deoratione《論祈禱》。該文除了是教會第一篇註釋天主經的作品外,文中尚向我們提供了很多早期教會禮儀生活的寶貴資料,特別是祈禱方面。從戴都良這篇作品,我們曉得於主後第二世紀末第三世紀初,北非教會的信友已有舉行團體祈禱的習慣。此外,從第四世紀開始,很多地方教會都流行一天祈禱五次:早、第三時辰、第六時辰、第九時辰及晚禱。不過,那時祈禱的次數及時間,常因各個別教會的環境及需要而變更,仍未被固定下來。於是有些地方的教會祈禱十二次,另外一些則只有早禱和晚禱,最普遍的,是每天祈禱八次:夜禱、晨曦禱、第一時辰、第三時辰、第六時辰、第九時辰、晚禱、睡前禱。此外,為了要配合聖詠118篇164節所說的:「為了你那正義的判詞,我日日要讚美你七次」,於是不少地方把一天八次的祈禱減為七次,他們或將夜禱與晨曦禱合二為一,或把夜禱刪掉。這種安排從八世紀開始,成為西方教會祈禱的標準次數,拉丁羅馬禮的日課到梵二前為止,亦一直沿用此法。
至於實際的做法,一般聖堂,即主教座堂─Cathedral,基於牧民理由只舉行早晚課,內容包括數首聖詠及一些配合該日敬禮主題而選的聖經讚美詩。反觀隱修院(Monastery)的日課,則不論在次數和內容上,都豐富得多。除了增加讀經外,還給聖詠配上音樂,真真正正把聖詠唱出來而不是讀出來,那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效果和味道。而聖經選讀的編排,以一年讀畢整部聖經為準則,於是聖經在祈禱中的地位獲得彰顯。另外,這期間尚衍生出不同類型的日課,諸如「聖母小日課」、其他聖人日課等。
第九世紀以還,誦念日課開始成為從事牧民工作的神職的本份。之後,因為生活節奏的改變和言語的隔閡,日課漸漸跟信友脫離關係,變成了修院團體、主教座堂和個別神職人員的祈禱。直到第十六世紀脫利騰大公會議召開之前,日課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動或新發展。要待脫利騰大公會議的召開,才帶來第一次革新,然後要再等四百年到梵二,再作第二次改革。我們先看看脫利騰大公會議在日課方面所作的修訂。
脫利騰大公會議結束後,教宗庇護五世於一五六八年七月九日頒發了一份文件Quodanobis對日課作了某些修訂,教宗保留日課的基本結構,卻規定日課中的聖詠採用一週循環制,即一百五十篇聖詠每週要唱一遍;又鼓勵在日課中多選讀經;聖人日課要用得適當,例如不能無節制地增加。可是,最大的改變是保祿五世把整個羅馬禮日課經本的統一化,這主要原因是受到誓反教派的衝激的影響,更大的改革要到梵二的召開才出現。
梵二的最大突破是清楚並肯定地指出日課是「全體天主子民的祈禱」,而不是只屬於修道人士或神職的課業。在日課中,主基督與整個教會一起,代表全人類向天父唱出讚美之歌。基督藉著教會繼續祂的司祭職,這司祭職不僅表現在感恩祭中,也以其他方式表達,尤其是在日課中,因為教會以基督為首,在祂的領導下,聯同聖神,不斷讚美父,並為全人類的得救轉求。故此,凡是已經領洗的,應該盡可能參與日課禮儀,尤其是被視為日課兩大樞紐的早課及晚課。
五.新《日課經本》
一九七一年四月十一日教廷聖禮部出版了新《日課經本》,是標準拉丁文本,各地教會可依該標準本再譯成自己的語言。新《日課經本》是依據教會歷代的日課禮儀傳統而編成,目的為使構成我們生活空間的日與夜,藉讚美天主而被聖化。故誦念日課者該在一天內,按指定的時辰舉行,以維持基督徒祈禱特有的「不斷祈禱」的節奏。
內容方面,先說時辰。新《日課經本》取消了第一時辰的祈禱,日中各時辰祈禱的分配,如我們剛說過的,以早晚兩時辰為主,另加日中三個次要時辰,和一無時間性的《讀經日課》(所選讀經包括聖經和教父的作品等,《讀經日課》基本上是神職的本份),最後以就寢前的「夜禱」作結束。至於聖詠的編排,改為四週循環制,理由是要增加讀經及靜默的時間;對經採自聖詠。其他改革有:鼓勵各地依實際環境的需要,選擇所用的讚美詩(Hymn)、聖詠、讀經、對經和歌曲等。
下列為每一時辰祈禱的主要結構或內容:
禮讚:以聖詠為主,輔以「舊約和聖約的聖歌」(例如第一週主日第一晚禱,第一及第二篇禮讚是聖詠一四一篇及一四二篇,第三篇禮讚則是一首新約聖歌,選自默示錄十九:1-2;5-7「羔羊的婚禮」)。每一個時辰的祈禱都有三篇聖詠,每篇聖詠之後有一簡單對答句。
聖經選讀:禮讚後選讀聖經。
祈求禱文:每日兩個主要時辰,即晨禱及晚禱,都有「祈求禱文」,因為讚
頌與祈求是基督徒祈禱的兩個主要成份。
天主經:每日晨禱及晚禱兩主要時辰的「祈求禱文」後,誦念天主經。
結束禱文:每一時辰祈禱均以一簡短禱文作結束。
讀經日課:包括兩篇誦讀,第一篇選自聖經,第二篇選自教父的作品、教會 或宗座的文獻。
不論是聖詠,聖經選讀或禱文,其內容都遵循一個原則:與誦念的時辰和日子(如聖誕日或復活主日)相配合。又聖詠和禱文的選用都以四星期為一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