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主日與禮儀年
一.「主的日子」DiesDomini
教會稱主日為「主的日子」,並非因為人揀選在這一日敬禮上主,而是因為這一日是上主賜給自己子民的寶貴禮物:「這是上主所揀選的日子,我們歡呼踴躍吧!」主日在教會有非常古老的傳統,自宗徒時代起,為紀念主在復活八日後顯現給門徒,教會開始每八日慶祝「主的日子」DiesDomini。
(一)主日的意義
正如聖儒斯定在其《護教書上篇》所說,信友每個主日都會聚集在一起。因為那天不但是天主使還是一團黑暗,混沌空虛的大地充滿光,朔造世界的第一日;那天亦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從死人中復活,顯現給宗徒和其他門徒的日子。因此,信友在主日聚集起來,藉著個人的信仰經驗,隆重地宣認耶穌基督是他們的主,慶祝祂臨在他們中間。為此,教會所慶祝的「主日」,是天主明確地介入人類歷史的那一日,是教會領受聖神特恩的那一日,是一週的第一日(瑪28:1),是安息日的後一日(若20:1),是死後的第三日(格前15:4),是信友與他們復活的主相遇的那一日。所以教會在主日不只紀念基督的逾越奧蹟,同時在聖事的形式下,即藉著奉獻感恩祭,使這逾越奧蹟再現。可以說,正因為這份對慶祝主日的執著和堅持,才能夠讓每一個年代的教會,都有機會帶著受了洗的信友,通過主日這「禮儀時間」,進入唯一的救贖奧蹟:基督的逾越奧蹟內。
因此,主日作為「禮儀時間」,替教會築構起一個特別空間,讓她在這空間內,可以全面表達她不停使人類重生的功能,和對上主不斷感恩讚頌的責任。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說,教會若不慶祝主日「主的日子」,她再也沒有存在的必要。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梵二的禮儀改革,看到教會對主日的重視。《禮儀憲章》非常強調主日的重要。這天不但是「主的日子」,是每週的復活節,是人類得救和教會生活的中心,而且這天本源於基督復活當天的宗徒傳統。故在整個禮儀年中,主日享有特殊地位,是首要的慶日,因為主日的慶祝除了來自宗徒傳統外,主日更是整個禮儀年的基礎和核心,故此絕不可輕易以其他節日取代之:
「教會根據基督復活當天的宗徒傳統,在每第八日,就是被稱為主的日子,或主日那天,舉行逾越奧蹟。在這一天,基督信徒都應該集會,聆聽天主聖言,參與感恩禮,紀念主耶穌的苦難、復活與光榮,並為此感謝天主,因為祂曾『藉耶穌基督從死者中的復活,重生了』他們。所以,主日是最原始的慶節,應該提倡並強調,使信友虔誠注意,也應該是歡樂休假的日子。其他節日,如非確是極端重要者,不得輕易取代主日的位置,因為主日乃整個禮儀年的基礎和核心」。
除了《禮儀憲章》外,《天主教教理》關於信友對主日的本份,也有以下的指示:
「主日的感恩祭奠定和確認基督徒的一切宗教習慣。因此,信友有責任參與法定日子的感恩祭,除非為了重大的理由而不能出席(例如疾病,照顧嬰兒),或獲得自己本堂牧者的豁免。凡故意未盡這責任者,難免不犯重罪。
參與主日共同舉行的感恩祭,是歸屬和忠於基督與祂的教會的證明。信徒以此證實他們在信德和愛德內的共融。他們一起為天主的神聖性和他們對救援的希望作證。他們在聖神的領導之下彼此鼓勵」。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亦於一九九八年五月,頒發了一份有關主日的重要文件《主的日子》宗座書函。教宗在這文件中說,主日不但是「主的日子」─DiesDomini,及「基督的日子」─DiesChristi;主日也是「教會的日子」─DiesEcclesiae、「人的日子」─DiesHominis,主日實在「日子的日子」─DiesDierum。
作為「主的日子」,主日是造物界對造物主所做的一切的歌頌。作為「基督的日子」,主日提醒大家那天是「主耶穌的復活及把聖神的恩典賜給我們的日子」,是「一週的第一日」,是「新創造的那日」,是「永恆那天的預象」,是「基督─光的日子」,是「信德的日子」。換句話說,主日對信友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日。此外,由於教會於主日舉行感恩祭,而在教會的傳統中,感恩祭一直被視為「主日的心臟」,因為感恩祭包含了教會所有的本質和精神。因此,主日除了是「主的日子」及「基督的日子」外,亦是「教會的日子」。事實上,教會最可見的時刻,正是她舉行感恩祭那一刻。當教會舉行感恩祭的時候,正是她滿懷希望,渴望主的國儘早完滿地臨現人間的時候。所以,主日也是「希望的日子」,是「喜樂的日子」。因為當主的國完滿地臨現人間時,亦是主耶穌基督在眾天使簇擁下,光榮地再來之時。正是在這份希望、喜樂的支持和推動下,整個教會承接了宗徒們那份使命感,帶領著每個成員,繼續他們的塵世旅程。除了這些神學反省外,教宗尚指出,主日也是「人的日子」,即是說。作為「人的日子」,主日正好顯示出它那份「喜樂、休息及團結的日子」的特性。尤其是,主日讓人看到基督徒主日的精神,如何涵容了人類生活中所有實際境況:人除非在生活中能力行仁愛,對受苦者伸出援手;人除非在生活中能結出愛德的果實,他永遠無法向天主獻上真實和相宜的敬禮。因為基督要求那些愛祂和尊敬祂的人,同時懂得愛護和尊敬祂的手足。事實上,基督在福音中,將這思想解釋得非常清楚(參看瑪25:31-46)。教宗最後以主日為「日子的日子」,作整篇文字的總結。教宗解釋道,作為「日子的日子」,主日充分顯示出它的確是「原始節日,和向人類揭露時間的意義的媒介」。藉著主日,時間成為永恆的預告,於是整個人類歷史成為永恆的一部分,而人類生活中的每一個行動,都被納入天主所計劃和完成的救恩史中。
說到此處,似乎應該問一問,教宗為什麼如此隆重其事,為喚起信友對主日的注意,讓他們對主日的豐富神學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而頒發這份文件?答案是因為今日有很多地方,或是因為社會的壓力,或是因為信仰動機減弱,參加主日感恩祭的人,比例上相當低。在許多教友心中,不只不再以感恩祭為主日的中心,即使為了要盡教友本份,與其他人一起參加感恩祭,向天主謝恩,他們的祈禱意識也日趨淡薄。綜合整篇文字,其主要思想集中於一點:主日的中心是感恩祭。為此,教宗指出,從初世紀開始,教會的牧者就不斷提醒信友,參與主日感恩祭重要。主日的感恩祭既然對信友如此重要,在檢討及反省今日信友對主日感恩祭的態度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教會主日感恩祭聚會的傳統。
(二)主日感恩祭的傳統
如前面說,信友於主日聚集一起舉行感恩祭,是個來自宗徒的傳統。宗徒時代有關主日聚會最早的記載,是《宗徒大事錄》第二十章,保祿在達特洛阿城(Troas),於「一週的第一天」,與當地信友一起舉行感恩祭的一段,現將經文引載於下:
「一週的第一天,我們相聚擘餅時,保祿便向民眾講道,因為他第二天要走,遂把話拖長,直到半夜。在我們聚會的那座樓上,有許多燈。有個青年名叫厄烏提曷,坐在窗台上,因保祿講道稍長,就沉沉欲睡;及至熟睡後,就從三樓墮下;扶起來時,已經死了。保祿下來,伏在他身上,抱住他說:『你們不要慌亂,因為他的靈魂還在他身上呢』。遂上去,擘開餅,吃了。又談了很久,直到天亮,這才出發,他們把活了的孩子領去,都非常快慰」(20:7-12)。
以上這段經文生動地給我們描述了初期主日感恩祭聚會的情形。信友們擘餅時大家相聚一起,原因是紀念主耶穌基督的復活,及和祂一起行擘餅禮的,是整個團體,不是各個別信友。而主禮者,即保祿,在禮儀中向民眾講道,之後擘餅,一起「吃主的晚餐」。文中又說感恩祭在晚上舉行,於是樓上有許多燈,可以想像整個聚會是在一種歡樂的節日氣氛中進行。
除了以上所說的《宗徒大事錄》外,關於信友於主日聚集一起舉行感恩祭,最古老的禮儀文件是《十二宗徒訓誨錄》,及聖儒斯定的《護教文上篇》。讓我們先看《十二宗徒訓誨錄》,該書第十四章第一節這樣說:「主日那天,為了使你們的犧牲變得純潔,你們先告明自己的罪,然後你們聚集一起,擘餅及感恩」。
至於聖儒斯定的《護教文上篇》第六十七章,則記錄了第二世紀中葉,羅馬的信友在主日那天聚集一起舉行感恩祭的情況,其內容如下:
「在那叫日曜日的一天,不論是住在城中或鄉間的,都到同一處地方聚集會。按時間許可,讀宗徒和先知的記述。之後主禮講話,勉勵各人依照這些嘉言生活。然後大家起立祈禱,祈禱完畢,如前面所說的,把餅酒和水帶上,主禮按其能力,獻上祈禱和感謝,信友回答『亞孟』!接著把這些祝聖過的食物分給在場的每一個人,不在場的,則打發執事帶給他們。同時,那些生活充裕的作自由捐獻,收集後交給主禮,以幫助孤兒、寡婦、病人或其他人,囚犯及訪客,換句話說,一切有需要的人。每一個日曜日我們都會聚集在一起,因為那天正是天主改變黑暗和物質,朔造世界的第一日,那天亦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從死人中復活的日子」。
隨著時間的更迭,信友在主日聚集一起舉行感恩祭,非但已成為各信友團體的習慣,更成為信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為了能夠在主日舉行感恩祭,他們甚至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四世紀初葉,羅馬皇帝戴克利辛(Diocletian)發動的教難,遠在非洲的教會也不能倖免,根據一些殉道者文獻的記載,主曆304年,司鐸沙圖利魯(Saturnino)及艾文尼都(Emerito)這兩位非洲殉道聖人及其他人,正是在舉行主日感恩祭時被捕,以下是他們在亞比迪蘭城(Abitina)受審時的答辯。
「當總督[對他]說:『你違抗皇帝及凱撒的命令,把所有這些人聚集起來』,司鐸沙圖利魯在主的神的光照下回答說:『這些命令不能阻止我們舉行主的晚餐』。總督問:『為什麼』?回答道:『因為主的晚餐不能被忽視[…]』。之後總督宣召艾文尼都對他說:『在你家中是否曾舉行一些違抗皇帝命令地的聚會』?他答覆說:『因為他們都是我的弟兄,所以我阻止不來』。『可是』,[總督]答說:『你有權阻止他們』。他說:『我做不到,因為沒主的晚餐,我們不能生存』」。
今日誰閱讀這段文字,都會對兩位殉道聖人的答詞感到震撼。司鐸沙圖利魯說『主的晚餐不能被忽視』:”nonpotestintermittidominicum”,而艾文尼都則答稱,他沒法阻止其他信友到他家中舉行感恩祭,『因為沒主的晚餐,我們不能生存』:”sinedominicononpossumus”。此處可以看到,對最初數世紀的信友而言,主的晚餐絕對不能被忽視,就算要他們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因為沒有主的晚餐,他們自覺不能生存。正是初期信友這份對主日感恩祭的執著和看重,讓主日感恩祭一直延續不斷地在教會慶祝了兩千年。
(三)基督徒主日的特性
從前面所說,大家可以看到主日其實是由教會所制定,完全是個基督徒自己所定的節日,而非如有些人所說,主日來自猶太人的安息日。事實上,教會的主日不可能出自猶太人的安息日,其中一個最大的證明是猶太人的安息日要停止所有工作,反觀教會的主日,在第五世紀前,都是個工作日,因為那時還沒有法律規定一週六天工作,一天休息。
除了教會的信友團體外,在古代社會中,沒有其他宗教選擇在主日舉行宗教敬禮。因此,亦非如某些學者指出,教會在主日舉行感恩祭,是受到古代的拜日教的影響。
主日由教會制定,完全是個基督徒的節日,可以從聖熱羅尼莫所說的話得到證明。聖人在一篇復活節講道中說,主日是「主的日子,復活的日子,基督徒的日子,是我們的日子」。綜觀所述,我們可以為基督徒的主日歸納出以下幾個特性。
第一,主日是「基督復活的日子」,因此「每星期,我們在主日那天慶祝我們的巴斯卦」。那天是個大節日,帶給所有人喜樂。為此,古時教會規定信友在主日不但不可禁食,也不可有哀傷之感,否則便是犯罪。
第二,主日是教會舉行感恩祭,讓信友在主的晚餐中、與主及與其他弟兄團聚的日子。當教會在主日舉行感恩祭時,她懷著幾種心情。首先,教會知道她在感恩祭中,會和她的主,生活的天主子基督相遇,基督更會邀請信友與祂一起坐席,將自己的體血賜給他們作食糧。教會於主日舉行感恩祭時是充滿喜樂的,因為在感恩祭中,教會不但記憶起,也同時更新當年門徒們在耶穌復活後,再見到祂時的喜樂。主日的感恩祭亦有很強的末世色彩,教會在感恩祭中紀念基督的逾越事件外,更熱切地期待祂在光榮中再來。
基督徒的主日的第三個特性是「彼此聚集在一起」,即希臘文所說的,形成舉行感恩祭的會眾。所以,教會的感恩祭永遠都是個團體行動,就如《十二宗徒訓誨錄》和聖儒斯定所說,主日那天,信友們聚集一起,「好能以同一的心及同一的信德,完成那獨一的祈禱」。
梵二禮儀改革的特色,其中一點是突顯禮儀的團體幅度:教會的禮儀永遠都是個團體的慶典,而非私人行動,因為教會原來就是團結的聖事unitatissacramentum是一個在主教帶領和安排下,聚集起來的神聖子民。事實上,會眾,的重要性再受到重視,不但對理解教會的禮儀有幫助,對明白感恩祭的意義尤其重要。
從第一章有關會眾─的解釋,相信大家已看出除了意義之外,甚至結構,我們主日的感恩祭與以色列的會眾qahal都很相似。在主日的感恩聚會中,第一部份是宣讀上主的話及講道。正如聖儒斯定說,依照時間的多少,先讀宗徒和先知的記述,然後主禮講話,勉勵聽眾依照這些嘉言生活。因此,沒有人可以想像,一個沒有讀經、聖詠、及主禮講道的感恩祭會是什麼樣子。事實上,梵二的《禮儀憲章》清楚指出,感恩祭由兩部份組成,即聖道禮和聖祭禮,彼此嚴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敬禮行動─unumactumcultus。為此,大公會議懇勸牧靈人員,在講授要理時,務必用心訓導信友參加完整的感恩祭,尤其在主日及法定慶日。
讀經及講道後是聖祭禮,在聖祭禮中,主禮先以教會的名義向聖父感恩並祝謝餅酒,當主禮結束其感恩行動時,全體會眾一起隆重地回答「亞孟」。然後把祝謝過的餅酒分給在場的人,不在場的,則由執事帶給他們。這樣一來,全體都能夠參與主的晚餐,沒有一個被忘掉。因為信友團體既被稱為感恩的團體─Aneucharisticcommunity─實在不能想像在這團體中,有人會不到聖體─Eucharist。
基督徒的主日的第四個特性是團結平安及愛德善工。自遠古年代起,教會便勸導她的信友,在參與感恩祭前,要彼此修和。因為除非他們中間有平安,否則他們不能以兄弟相稱。之後在感恩祭中信友交換平安吻。除了信友間彼此的團結平安外,主日感恩祭也反映了信友對貧窮病弱者的關愛。早在宗徒時代,迦拉達及格林多等地的教會,在聖保祿的教導下,已有在每週的第一日,即主日,按各人能力存放點錢,幫助其他地區弟兄的做法。之後這做法可能很快流傳至各處,成為整個教會的習慣。我們從聖儒斯定的《護教文上萹》得知,第二世紀中的羅馬教會,在主日的感恩祭中,當大家吃過主的體血後,信友中「那些生活充裕的,作自由捐獻,收集到的,交由主禮處置,以救助孤兒、寡婦、病人或其他人,囚犯及訪客,換句話說,一切有需要的人」。
關於這一點,《天主教教理》的思想也很清楚,並視這些愛德工作和關心家人及近人,為聖化主日的兩大方法:
「但願享受休閒的信徒,記得那些有相同需要和相同權力的弟兄,他們由於貧窮和不幸而無法得到休息。傳統上,虔敬的基督徒習慣以做慈善的工作和給病人、弱小者、老人作謙卑的服務來聖化主日。基督徒另一個聖化主日的方式是,為他們的家人及近人,撥出額外的時間和關心,在平時,這些時間是難以找到的。主日是一個反省、靜默、文化和深思的時間,這些都有益於內心生活和基督徒生活的成長」。
(四)今日的實況
主日作為基督徒的節日,它所慶祝的最重要的事件當然是主耶穌基督的復活。事實上,基督徒的主日的出現,正是為了讓主基督的逾越奧蹟,能作每週性的慶祝。根據福音所載,安息日翌日,即「一週的第一天」,耶穌自墳墓中復活,顯現給門徒們。祂先顯現給瑪利亞瑪大肋納,之後顯現給其他前往墳墓的婦女,復而顯現宗徒們,及那兩位前往厄瑪烏的門徒,並於擘餅時,讓他們認出祂來。主日所慶祝的,正是由這些個別事件構築成的逾越事件。這些事件亦成為兩千年來,基督徒的主日的中心和特色。因此,對基督徒而言,主日永遠都是「一週的第一天」,而非「一週的最後一天」。正因為這樣,大家明白為什麼自宗徒時代起,所有信友團體每個主日都聚集起來,一起慶祝主的復活,及舉行「主的晚餐」,一如首批宗徒在最後晚餐中所作的一樣,與主一起進食。
可是,教會每年都慶祝一次復活節,不是已經夠了嗎,為什麼還要每星期慶祝一次?事實上,每週性慶祝復活事件的肇始者是耶穌自己。據若望福音所載,主基督於復活後顯現給門徒的時間,第一次於安息日翌日,即「一週的第一天」,之後總是每隔八天向他們顯現,包括顯現給多默那次在內,若望在福音中寫道:「八天以後,耶穌的門徒又在屋裏,多默也和他們在一起。門戶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說:『願你們平安』」(20:26)。從此,宗徒時代的信友團體即開始於每週的第一天,為慶祝主的復活而舉行主的晚餐。這傳統兩千年來,從未中斷。
然而,兩千年後的今日,信友中究竟有多少人,仍然知道主日的心臟是感恩祭,因而會像前面所提及的,四世紀初的非洲殉道聖人一樣,因為信友「沒有感恩祭不能生存」,覺得「不能忽視主日的感恩祭」?這可以說是教會目前要面對的,其中一個嚴重問題。
今日的社會讓我們看到,主日正不斷被俗化,失了其原來的宗教精神及意義。從字源學說,主日─DiesDomini,意思原是「主的日子」,是教會紀念她的主耶穌基督復活,與信友一起舉行晚餐─感恩祭的日子。即是說,是個屬於基督徒的日子。可是,對今日的人來說,主日卻是假期,不需要工作。於是主日代表休息、可以與家人朋友相聚,或各自尋歡作樂,或從事一些在其他六日無法抽出時間做的事情,如蒔花種植,運動旅遊等。換言之,主日已完全被俗化,從「主的日子」變成「人的日子」;從紀念主復活的慶日,變成休假日、娛樂日;從紀念天主創造天地的「一週的第一天」,變成一星期的最後一天,六日勞苦工作之後的「週末」。因此,人會按自己的情況,照自己的意思喜好,自由地「過」這「週末」,解放一下自己,補償過去六日的辛苦工作。
正因為今日的主日已失了其原來的宗教意義,從一個屬於基督徒的日子,變成一個普通的假日。而放假不需要固定於某一日,任何時候都可以放。所以,現在有很多地方主日都不放假,改在其他日子放。另一方面,在今日的社會,很多服務行業根本沒有可能在主日放假,主日工作已經是一種需要。特別在兢爭劇烈的工商業發達的地區,主日上班已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種現象漸漸形成一股力量,令主日已不再是「公眾假期」,只是部份人的假期而已。這情況肯定影響到部份信友,有見及此,《天主教教理》就這問題作出以下的勸諭:
「聖化主日和節日要求共同的努力。每個基督徒如無必要應避免強求他人作事,致使他人難以遵守主的日子。若某些習慣(運動、餐廳等)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公共服務等)要求在主日那天工作,每個人有責任為自己保留足夠的休閒時間。但願信徒以節制和愛德,在群體休閒活動中避免時有所聞的過度和暴力。儘管經濟的壓力強大,公眾權力應確保公民有一個專為休息和敬主的時間。僱主對他們的僱員來說,亦有類似的責任」。
我們嘗試從不同角度探討主日,主日的感恩祭及主日的感恩祭的會眾等問題。但願透過這些簡單的講解,可以讓大家明白,天主教會的信仰,在其內容來說,並非物質性的,所以我們無法向人說:「看!這就是我們向祂祈求的聖父」或「看!這就是我們的信仰」。最可以讓人看到我們的信仰的方法,就是當懷著「一致的信德」的信友團聚起來向天主祈禱讚頌的時候,一如當年以民透過qahalYahweh顯示他們天主選民的身份一樣。因此,信友聚在一起祈禱或舉行禮儀,尤其是於主日,在主教或神父的帶領下,一起舉行感恩祭時,不但是他們表達自己的信仰的最有效方式;更是他們保持自己的信仰、留在這信仰內的一個不可取代的方法;同時是使這「同一的信仰」,可以跟隨著人類生活的節奏發展並成長的方法。亦正是在這成長過程中,每一位信友都依照自己得自聖神之不同神恩,建樹自己,從而實踐天主聖父給予自己的歷史使命。
二.禮儀年督奧蹟的慶祝和更新
關於教會所慶祝的禮儀年,《禮儀憲章》有以下的解釋:
「慈母教會自覺有責任於一年中,定下一些日子以神聖的紀念慶祝其天 上淨配的救世大業。在每週稱為主日的那一天紀念主的復活,然後每年一次 連同主的榮福苦難,慶祝逾越奧蹟:一年中最隆重的慶典。
此外,教會在一年中,於不同時期分別慶祝基督的全部奧蹟,從受孕、誕生、至升天,聖神降臨,直到期待光榮的希望和主的再來,教會以這形式紀念救贖的奧蹟,將主救人所贏得的功德和救恩行動的富饒開放給信友,好使這功德和奧蹟永存於各時代,讓信友因著親自的接觸而充滿救恩」。
《禮儀憲章》這段話不但清楚道出教會制定和慶祝禮儀年的目的,而主日與禮儀年之間的密切關係亦清晰可見。下面我們會握要地解說禮儀年的發展簡史和內容。
(一)聖誕週期
現在我們所慶祝的禮儀年,是教會經過多個世紀的反省與生活經驗的成果。初期教會的年曆結構非常簡單,一直到第四世紀,禮儀年還只有一個慶日,就是逾越節復活節。而每週的星期日主日就是每週的復活節,玄妙地在感恩祭中重現基督救贖奧蹟帶來的效驗:主藉著自己的死亡和復活使人脫離罪惡,重獲新生。而每年的復活節所慶祝的亦是這奧蹟,只是較隆重而已。
稍後,為了紀念其救主基督降生人間,教會開始重視聖誕週期。約於第四世紀,西方教會開始在十二月廿五日慶祝「主的誕生」,以取代外教人於同日慶祝的「長勝太陽神節」,東方禮教會則於一月六日慶祝。第六世紀之後,聖誕節也跟復活節一樣,有一段準備期,稱為「將臨期」:預備和等候主的來臨,和慶祝期,即聖誕期。聖誕期以「主受洗節」作為結束,之後開始常年期。
(二)復活週期
開始時復活週期的結構非常簡單,一直到第四世紀,只有週六到復活主日的守夜,和復活節後連續七個星期(五十日)的復活期。第四世紀開始,有復活節前的三日敬禮,即星期五、六、日三天,分別紀念基督的死亡、埋葬和復活。可是不久,大家都感到只得三天時間準備復活節,似乎太短,因為復活節後的慶祝期長達五十日。反省的結果是覺得復活節前也應該有一段較長的準備期,於是很快就有四旬期的產生。但四旬期也並非一開始便有四十天,而是慢慢遞增出來。如前面剛說過,最初只有三天,後來增至一週、三週、再漸漸演變成四十日的齋期。其目的是希望藉著這四十天的齋戒克己,加強信友的信仰生活,使他們不斷皈依。到了第七世紀,由於主日不守齋,為了湊足四十日,原來於主日開始的四旬期,提前於星期三聖灰禮儀日開始。之後,為了特別紀念耶穌受難的過程,將四旬期最後一週稱為聖週。最早記述聖週禮儀的文件,是一份完成於第四世紀的朝聖記錄。該記錄的作者是一位西班牙婦女,她將自己於第四世紀往耶路撒冷朝聖時,該地的教會慶祝聖週的情形詳細記錄下來。稍後約於第五世紀,西方的教會亦開始慶祝聖週。
前面剛提過,復活節後有五十日的慶祝,稱為復活期。整個復活期以緊接著復活主日的八日最為重要,名為「逾越八日慶典」,是專為那些在復活夜領洗入教的新信友而設。根據傳統,各地方教會的主教會在這八日內,每日給這些信友講解他們在復活夜所領受的各項聖事的意義:聖洗、堅振及聖體和感恩祭。所以教會亦稱這八日為「釋奧期」,可算是慕道期的結束。並稱這八日的講解為「釋奧教理」。新教友在這八日都穿著領洗時所領受的白衣,至第八天,即復活後首主日結束,除下白衣,因此該主日又稱「卸白衣主日」。
除了「逾越八日慶典」外,復活期的五十日內尚有兩個重要節日,分別是第四十日的耶穌升天節,和結束第五十日的五旬節聖神降臨節。目的為表達由基督所完成的整個逾越過程:自聖神成孕、誕生、苦難、死亡、復活至升天回歸天父告一段落,再派遣聖神而開始教會基督奧體與淨配的時期。
(三)常年期
禮儀年的結構除了復活週期和聖誕週期這兩大組合外,尚有另一組合:常年期,即復活和聖誕兩個週期外的主日和平日。此期間除了慶祝主耶穌基督的其他節日和聖母瑪利亞的節日外,還有聖人的節日。
1.主耶穌基督的其他節日
常年期中所出現的主耶穌基督的節日分兩類。第一類與主的家鄉巴肋斯坦的歷史性地點有關:計有八月六日的「基督顯聖容節」、九月十四日的「聖十字架節」和二月二日的「獻主於聖殿節」。第二類則是典形的西方禮慶節,例如「聖三節」、「主的聖體聖血節」、「耶穌聖心節」和「基督君王節」等。
2.聖母瑪利亞的慶節
敬禮主耶穌基督的母親―聖母瑪利亞―是教會最古老的傳統之一。自宗徒時代起,聖母瑪利亞便在教會享有崇高的地位。她不但是人類中第一位參與基督逾越奧蹟的人,她同時是最被天主寵愛的一位。故此,她亦是這奧蹟中最特殊的見証人。因為作為受造物中第一位切實分擔基督的救贖工作的人,聖母瑪利亞是使救恩史得以實現的其中一位主角。當天使向她預報她將為人類救主之母時,幸得她慨然答允,天主的聖子才可以順利地生於人間。之後聖母瑪利亞又和聖若瑟一起,善盡父母的職責,將聖子鞠養成人。她更終生默默地跟隨主耶穌基督,直到祂被釘在十字架上那一刻,她仍堅守在十字架旁。為此,主基督臨終前將她賜給若望宗徒,即是教會,作母親,也就是我們的母親。為著這原故,教會自成立之初,便將聖母瑪利亞視作自己的母親,給予她應得的敬禮。
教會對聖母瑪利亞的敬禮,以主後431年在厄弗所召開的大公會議為轉捩點。因為這次的大公會議正式確定瑪利亞天主之母的地位,並列為教義,即必信的教理。自那時起,對瑪利亞的敬禮發展得更快和更廣。第六世紀之後,在聖地巴肋斯坦多處歷史性和聖經所記載的地點,矗立起一座座獻給聖母的大殿。從此對聖母瑪利亞的敬禮成為教會禮儀的一部份,瑪利亞永遠與基督連在一起,只要談及基督的奧蹟,總不會忘記祂的母親瑪利亞。
聖母慶節較重要的有以下幾個:八月十五日的「聖母升天節」,慶祝聖母離世升天,即傳統所稱的Domitio或Diesnatalis。九月八日的「聖母誕辰」,則是第五世紀從聖母家鄉,她出生的故居流傳開來的節日,此日亦是東方禮拜占庭教會禮儀年的開始。另外,各地方教會將某座聖殿獻給聖母的傳統,促成十一月廿一日「獻聖母於聖殿節」的產生。而三月廿五日「聖母領報」,則是從十二月五日「耶穌聖誕」衍生出來,主要為突出瑪利亞謙卑領受主命的態度。聖誕後八日,即一月一日元旦,更成為紀念聖母瑪利亞的特別日子,是一年中第一個聖母慶日,教會在那天慶祝瑪利亞天主之母的榮耀。總括上面所說,我們可以看到瑪利亞在教會的地位至今不變,因為教會從基督奧蹟中來看聖母,幾乎每一個聖母節慶都是基督救贖工程的一環。於是我們明白為何自宗徒時代起,瑪利亞一直得到教會的孝愛、對她的敬禮也歷久不衰。
3.聖人的節慶
聖人節慶源自教會於主後第一至第三世紀對教難時的殉道者,即為主致命的神職和信友,以及一些終身遵循主的訓導而生活,德行超卓的人的紀念。教會將殉道者的蒙難日及聖人逝世那一天定為節日,稱為他們的「生日」:Diesnatalis,因為那天正是他們生於永生的日子。跟慶祝聖母瑪利亞的節日一樣,教會慶祝聖人的節日,是為了宣揚天主在他們身上所行的奇事,好給信友提供值得他們仿效的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