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基督教弟兄姊 妹的分享 I3.基督新教的不同宗派怎样看洗礼
(本文的作者大黄傻猫GARFIELD,自小返圣公会学校,信主后在浸信教会受浸,一直是浸信会会友,现在教主日学。承蒙允许刊载此文,特此鸣谢!)



今次介绍的,是基督教(以香港通俗的说法,包括新教、改革教、福音派等)如何看一些宗教礼仪。
  
天主教朋友都听过,「基督教」只有两个圣礼或者礼仪,就是「洗礼」(或称圣洗,浸信派称为「浸礼」,Baptism)和「主餐」(Holy Communion,The Lord's Supper,圣餐礼,天主教和圣公会称Eucharist)。

A)浸礼/圣洗/洗礼(Baptism)

很多所谓「基督教」书(相信主要是福音派)普遍宣称「基督教」的 Baptism是指「信而受洗」,只有象征意义。
  
其实,信义宗和圣公会对「圣洗」保留了很多和罗马天主教相似的特色,甚至仪式也很相似。
  
「圣洗」方面,信义宗、荷兰改革宗、长老会、圣公会、循道宗都接受婴儿洗礼,认为除了象征意义,也包括神的工作。部份宗派如信义宗也信婴孩是有「信 」的。他们也认为在洗礼里面,神有特别的工作,具有恩典和拯救的功能,并且是旧约婴孩出生后行割礼归入神家而在新约的表记。篇幅所限,我不能多介绍。
  
福音派(主要浸信派)因为觉得婴孩是有「信 」的说法不合理,乃排拒之。他们认为,受浸/洗者要清楚信仰和得救,是需要一个清楚意志、能够理性的认识信仰,主动并且公开接受主耶稣基督为救主(称为决志)才可以受水礼,他们称为 believer's baptism,信而受浸(为什么不是叫「洗 」,以下解释)而称婴儿洗礼为 pedobaptist。
  
中世纪以来,很多婴儿洗礼者其实是一出生就受洗,却未必一定有好好的教会栽培和信仰成长,到长大后他们可能信得不真、不深,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信主。主张信而受浸这就觉得他们婴孩时的「洗 」不代表有效,而认为一个人要自己清楚信仰得救,才可以解释浸礼。在香港的浸信会,部份如果遇到有教徒加入而他/她是接
受婴儿洗礼的,就算行了坚信礼,也要求他们「重浸」。
  
「重浸」是个非常敏感的字眼,特别在改革教会运动时期,「重浸派」( Anabaptists)被各方目为异端。他们受所有其他宗派,包括信义宗、荷兰改革宗(加尔文派)、罗马天主教、圣公会等行婴儿洗礼的宗派所排挤和迫害,把他们赶走,甚至杀害。「重浸派」是诬蔑的字眼,其实他们要求是成年浸,认为圣经没有提婴儿洗礼。同时,他们主张和平抗战,不反抗(non-resistiance)。 但是,他们一些观点,特别关于浸礼的看法,对后来的浸礼宗有深远影响。后来的部份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落脚,成为后来的门诺会(Mennonites)。

B)「重浸派」的一些领导人物



Michael Sattler-
最初他因为拥护路德的信仰路线,先逃离奥地利逃避拥护天主教的奥地利大 帝的迫害。他到了瑞士苏黎世,却因为他领导主持「重浸者」的聚会,不容于慈运理(Zwengli)又离开瑞士,到了德国,信义宗的大本营,在Rottenburg住。他为「主张重浸者」起草Schleitheim Confession,之后被德国当局拘捕。在1527年5月20 日,Sattler被人用最残忍的刑罚处决:先割了舌头,跟住用火红的铁钳把他身体的肉撕下来,最后用火烧成灰。
Sattler妻子八天后被处死,她被人给了她「第三次浸」:婴儿时候一次,重浸一次,而最后是她被绑在Neckar River 木柱上,等河水涨,把她活活「浸 」死。 (http://www.mainstreambaptists.org/sattler.htm
  

Balthasare Hubmaier-
--唯一可以(有命)完成博士学位的「主张重浸者」,他认为浸礼是一个表征和记号(sign and symbol),代表人决意终生持守对主的信和对复活的盼望。其实, 他主要是质疑婴儿洗礼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his sign and symbol (baptism), the pledge of faith until death, in hope of the resurrection of life to come, is to be considered more than a sign. This meaning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abes, therefore infant Baptism is without validity. In baptism one pledges himself to God, in the supper to his neighbor." (Vedder, Balthasar Hubmaier, p. 108.)
瑞士改教家慈运理(Ulrich Zwengli)仍然坚持婴儿洗礼,Balthasare Hubmaier为文力抗,他认为浸礼是代表信徒出自无亏的良知,主动接受基督去归信神,而且需要透过他对信仰的了解,确信一位恩慈的神透过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救赎他。
"Every devout Christian who permits himself to be baptized with water should beforehand have a good conscience toward God through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 of God, that is, that knows and is sure that he has a gracious, kindly God, through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 . . . Then afterwards follows water baptism; not that through it the soul is cleansed, but the "yes" [of] a good conscience toward God, previously given inwardly by faith." (Balthasar Hubmaier: Schriften, pp. 136-37).
Balthasar Hubmaier后来在March 10, 1528, 在维也纳被绑在木柱上面烧死,他妻 子就被淹死在多河。



C)浸信宗源起

英国剑桥毕业生史迈德(John Smyth)领导一群争取宗教改革的信徒从英国圣公会出来。史迈德受 阿姆斯特丹「重浸派」(门诺派)影响,接受了他们反对婴儿圣洗的观点。史迈德先给自己施浸,把水由头倒到全身。1609年,他在荷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间浸信会。
  
另外一位平信徒赫尔维(Thomas Helwys)没有跟随史迈德领导,他在1611回英国,在英格兰建立浸信教会。当 时,他们只是要求信徒「信而受浸」,却没有明确要求是全身没入水里面浸。
  
后来,十七世纪另外一群信徒在伦敦组织另外一个独立的浸信教会,他们接受全身没入水里面浸的形式,他们在1644年出版了「第一伦敦认信文」,表明几点:(一)浸礼是全身没入水里面浸,而且是重要的;(二)浸礼只是给公开认信的个人
  
而自1644年,差不多所有浸信会都引用罗马书六3-5 作为浸礼象征意义的圣经基础。
  
初期,因为浸信会坚持浸礼是全身没入水里面浸,曾经受到不少压力、误会,以敬虔闻名的牧师白李察(Richard Baxter)也曾经不公允的指责,毁谤他们要人在 英国的严冬下要人浸,违反圣经「不可杀人」的诫命,又毁谤伦敦浸信会要妇女脱衣服浸。这些指控都被反驳了。伦敦浸信会说「施浸者和受浸者都是穿上了便服的」。

D)浸信宗(Baptist)的「信而受浸」
  

要认识绍浸信宗「信而受浸」信仰,最好是参观我们的教会礼堂。香港的比较历史悠久的浸信会,如香港浸信教会(又名坚浸,因为在坚道,天主教香港区的座堂好像在不远)、尖沙嘴浸信会、浸信会神学院、九龙城浸信会的礼堂,设计是,在礼堂中央上方安置了十字架,代表我们相信「基督是主」,而行浸礼的浸池就正在十字架之下,代表浸信宗注重每一个会友必须是「信而受浸」,并尊照以弗所书/厄弗所书/Ephesians 四5的「一主、一信、一浸」的要义。
  
【基督教圣经和合本】-「浸/神版--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浸,」
  
【天主教圣经】--「因为只有一个身体和一个圣神,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希望一样。 只有一个主,一个信德 ,一个洗礼;」
  
浸信宗认为,Baptism原本的字Baptizo是解全身没入水里面,所以坚持要 用immersion,而不是洒水礼。甚至因为这个缘故,浸信宗在华语教会出版的圣经也把所有「洗 」字改为「浸」字。大家比较香港圣经公会和其他出版的【和合本】(Union Version)圣经和浸信会出版社的圣经,出来「洗 」字改为 「浸」字、「上帝」改为「神 」字外,和其他基督教圣经所有字一样。
  
浸信宗认为,全身没入水里面的浸礼,是生动和形象化的表达了浸礼的象征意义,浸信宗认为,浸礼的仪式反映出基督徒生命有份于基督的死和复活,是向旧生命死而向新生命活,其没入水代表和基督同死、同埋葬,而出水乃代表和将来复活的盼望。这个是根据罗马书六3-5 的说法。同时,我们相信施浸约翰(John the Baptist)为主耶稣施浸,是全身浸的。
  
【基督教圣经和合本】-浸/神版--「岂不知我们这受浸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浸归入他的死吗?所以我们藉着浸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
  
【天主教圣经】--「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受过洗归于基督耶稣的人,就是受洗归于他的死亡吗? 我们藉着洗礼已归于死亡与祂同葬了,为的是基督怎样藉着父的光荣,从死者中复活了,我们也怎样在新生活中度生。 如果我们藉着同祂相似的死亡,已与祂结合,也要藉着同祂相似的复活与祂结合。」
  
同时,浸信宗坚信,唯有真心信主的人才应该受浸。这些人必须本身信主,并且在众人面前承认「基督是主」。把浸礼比喻和主耶稣同死、同埋葬、同复活,而复活的象征,使浸信宗相信,浸礼复活的象征只可以给曾经历基督在他们生命中彰显复活大能,而又愿意为这个经历作见证的人。我们相信,浸礼只能够行在和主基督一同复活的人身上(林前/格前三1)。
  
同时,浸信会也认为,个人决志、公开认信基督,是使他归入普世教会、归入基督无形的身体,而浸礼作为外在表记,是使受浸者归入地方教会、有形的基督身体里面,所有浸信会也把浸礼作为收纳信徒如地方信仰群体的仪式。

接受浸礼前有不少准备和做法
  

因为浸信宗坚持「信而受浸」,也坚持浸礼的方式乃全身没入水中,所以,受浸者接受浸礼前有不少准备和做法。
步骤一:未信的参加慕道班,听福音,学道。
步骤二:刚刚决志信主的参加初信栽培班,学习信仰知识,接受栽培,学习信徒生活,例如祈祷、灵修、读经,鼓励他们参加教会聚会、团契(Fellowship),崇拜。
步骤三:聚会了一定的日子,而经过观察,导师会鼓励人报名受浸,或者他也可以自己报名,参加一个为期八到十个星期的受浸预备班,每课约一小时,一定是由教会牧者(pastor)、传道人(preacher)或者加执事(deacons)教,浸信会有标准的课程的,课程完成后要写一篇得救见证(不要太长,因为在浸礼那天要读出来)。
步骤四:学员完成受浸预备班,出席要有75%以上,个别教会或者有不同要求,但是肯定缺席太多就不可以「毕业」。完成学员会接受「查问信德」,由教会牧者(pastor)、传道人(preacher)或者加执事(deacons)一起个别面见预备受浸者,会仔细查问他是否真的清楚信仰、加入教会的会友责任等。
步骤五:成功通过「查问信德」后(即有可能不通过),便签一份「会友志愿书」,承诺愿意在受浸后靠主尽基督徒的义务(读经、祈祷、灵修、读属灵书)、经常参加教会聚会(如:主日学、团契、祈祷会)、尽力以祷告和奉献支持教会、见证基督的教导、实行基督的教导、参加事奉......。
步骤六:受浸加入教会,必须是由已经受按立的牧师施浸(Ordained pastor)。浸时,施浸者通常问受浸者:「XXX,你是否愿意公开承认你接受主耶稣基督为救主?」受浸者答:「我愿意。」施浸者说:「我现在奉父、子、圣灵的名为你施浸归入基督,没入水代表和基督同死、同埋葬,而出水与基督同复活。」跟住施浸者就托住受浸者,受浸者向后躺,施浸者就放他入水,等他全身浸湿(全身,头也入水),再扶起来。会众在受浸者起来,出水时候唱诗。
有时受浸者因为健康理由,不可以用这个形式,今日的浸信会都有宽容的做法,就是给他们倒水在头,例如病危、临终的人,或者很老、有残疾的人。
部份参加受浸者可能有些情况可能特别处理。例如,某君原本在另外一间浸信会甲会堂受了浸,不过因为一些原因转去另外一间浸信会会堂乙聚会。某君想加入乙会堂,可以叫甲会堂写推荐信,证明某君确实是「信而受浸」的信徒,乙会堂就可以接纳。某君如果不是属于浸信宗,不过原本会堂是行「全身没入水里面」的浸礼,那么某君只要在乙会堂会众面前宣读该会堂的信仰认信文,程序称为「宣读约章」,类似到香港的政务处宣誓,表示某君接纳、认同乙会堂的信仰,就可以加入乙会堂。
最后一点可能比较大争议,如果某君既非浸信会徒,原本会堂不是行「全身没入水里面」的浸礼,而是例如「洒水礼」,就算行了坚振礼(Confirmation),是要「重浸」。
笔者对部份教会强要求人「重浸」的做法并不认同,主要是我们不应该拘泥形式,或者要人误以为自己以前所领的「洒水礼」是错误的而令他们良心无故地受到困扰。

如果那人已经是口里承认、心里相信接纳耶稣基督为救主,更加在坚信礼公开在神和人面前承认「基督是主」,那么勉强「重浸」是一种为难人的行为。更正教,特别福音派爱批评天主教教导人洗礼使人得救是一种教条主义、不合圣经,但是,他们勉强一个已经「父、子、圣灵的名」受了洗而且已经行了坚振礼又公开在神和人面前承认、心里相信接纳耶稣基督为救主,对他信心有帮助吗?

E)给天主教徒弟兄姊妹的意见

浸信宗在Baptism(洗礼、圣洗、浸礼)的教导上面,确实和天主教有明显分别,不独是形式,而且背后信仰思想、神学基础上都不同。但是其实圣公会、循道宗、信义宗、长老会在Baptism(洗礼、圣洗、浸礼)的差别也很大。但是,大家请汲取「重浸派」悲剧里面的教训,他们受所有坚持婴孩洗礼的宗派国家迫害(甚至不容于新教),早期浸信会也受到很大压力,我们发现,根本大家理解有分别,但是这个浸礼的教导并非最核心的教义。
只要大家都承认「基督是主」、「因信称义」、「唯独恩典」、「唯独信心(信德)」、「圣经最高权威」,大家就要互相谅解。因为,真正的见证、信是在心,由我们的主基督、圣灵作为见证的。
在核心教义,浸信宗完全认同「使徒信经」(Apostles Creed)、「尼西亚信经」 (Nicene Creed)、「亚他那修信经」 (Athanasian Creed)、「迦克敦信条」(Definition of Chalcedon)的内容,和 天主教 一样,虽然浸信会信徒不会用这些信经。
婴儿受洗受到批评的原因,在于以往教会在位婴儿施洗后,父母没有全心全意的把孩童按基督教训教导他,也可能不把他带返教会学道,因此大了对信仰不认识。这个危机在于过份依赖礼仪外在客观的意义而忽略个人需要的委身(commitment)和责任。天父不是要你在一群教友里面才可以和你亲近,祂更愿意在那么独自的时候和你亲近。
其实,浸信会有一个特别礼仪,是「婴儿奉献礼」,个礼仪其实是为父母而设立的,主要父母要在神和教会弟兄姊妹面前许愿,承诺要尽心在基督的爱里面教导自己的孩子从小认识基督,愿意把孩子归入神的家,接受基督的教导。牧师是会按手和会众一起为婴儿祈祷。我认为这个精神也可以提醒天主教朋友,特别是要要自己婴儿受洗的,认识作为父母责任,是要教导孩子从小认识神。
 
本文最后修改日期:2001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