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求学生阅读收集的祷文,并作出回应,许多学生几乎一致地受到一篇祷文吸引,那是一篇指向再来的天主的祷文。虽然,学生们对于收集的祷文中正面、负面的感情都有同感,惟独对于一篇称为“盼望”的祷文,许多同学都觉得无论其内容和形式都是最有意思、最富现代精神、最基督化的。
我盼望将来常常为每一个需要我的人付出自己。
我盼望每一个人的死亡使我疲惫不堪,然而,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却永不会削弱我生命的喜乐。
我盼望对喜爱的人爱心,不会消灭对不喜爱的人的爱。
我盼望他人对我的爱,永不会成为我爱他人的准绳。
我盼望每个人都能够接纳我是我,但永不会有过分的期望。
我盼望能经常要求别人宽恕,但永不要向自己求宽恕。
我盼望能够遇见一位倾心的女士,永不用寻寻觅觅不止。
我盼望自己能够承认自己的限制,却不会为自己制造限制。
我盼望我的人生目标是去爱,然而爱却不会成为我的偶像。
我盼望每个人都常存盼望。
在此,我们已经远离混乱的状态;在此,我们听见一个祈祷者站在稳固的土地上,指向未来。他知道自己的境况,对未来的事物满怀期待。这篇祷文的结构和思想所表现的,是伟大的自信和深切的谦和的精心契合。这篇祷文以一种优美手法展示出成熟基督徒态度的基本动力。
与处于混乱状态的祷文相比,混乱的祈祷者充满痛苦的自我沉溺,而这盼望的祷文表现出高度自觉和自我接纳,我们可见祈祷者的个性,刻划清晰却没有顽固的界线;在这心存盼望的态度下,我们看见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但随时准备接受重塑。与向禁令式天主发出的祷文比较,这里没有负面的回转所产生的人为安息,反而是一场自由的对话,毋须自卫;在盼望中,天主并非人间爱的障碍,反而是指向爱的道路。与向好好朋友的天主的祷文比较,这里没有轻易的乐观主义,亦没有过分简化的一厢情愿思想;当中表达的盼望维持在一个非常个人的层面上,并非具体的儿戏般的欲望,祈祷者并非祈求天主的特别恩宠,反而开放自己,迎向深入的双方关系,这关系是两个个体的互动,绝对不能勉强。与向有情的天主的反英雄式祈祷比较,这祷文并没有呈现疲乏的感受,亦没有因社会的要求苛刻而有的反动;在盼望里,人并非回应一个满有挫折感的过去,而是指向充满盼望的未来。与向美善的天主的祈祷比较,在此祈祷者没有那么疏离,反而气定神闲,当中没有要与天主融合一体的欲望,反而希望增强自己的身分;在盼望里,人并非祈求在天主保护的臂弯里消失和失去自己,反而经历到自己的与别不同,视之为一个创造的机会。与向赐予的天主的祈祷比较,这里祈祷的感谢并不那么显明,却处处隐藏在前设中;我们若非深深地醒觉生命是一份礼物,包裹着无尽的应许,就没法存有真正的盼望。
因此,在向再来的天主的祈祷中,我们看见盼望的态度是一种自觉和自我接纳的态度,人从而能够与永活的天主进入一个富创意的对话中,经常抛开过去,前瞻未来,看未来为源源不绝的新生命之源。
***
我们进入了学生祈祷的密室生命之旅,我们之所以能够完成整个概览,是基于学生的邀请,他们愿意把私人的祷文记录下来,并且愿意提供给我们阅读评估。我尝试引领大家藉着一辑收集的祷文——从混乱走向成熟的盼望,希望大家能够防止自己不经意地判定那些祷文是“好”、是坏。我们只希望能够了解个别学生,在寻索心目中的天主和寻索生命的意义时,处于什么位置。上述不同的天主的分类也许略呈表面化,但整个分类方法,只是企图协助我们了解人类寻索自己、和寻索所信的天主的内心活动而已。